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公报 >2019年 >第6期

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11-5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盐政办发〔2019〕4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给你们,希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1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的意见

 

现代农业园区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示范作用,优化园区运营管理机制,推动园区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部署,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遵循“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创新运营方式,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层次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努力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引领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推进盐城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从2019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全部参加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工作,实现转型升级,达到“五有五高”标准,即园区有系统科学规划、有主导特色产业、有依托科研机构、有配套龙头企业、有健全运营机制,园区设施装备与建设水平高、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高、经营管理与效益水平高、平台建设与社会化服务水平高、培训示范与辐射带动水平高。力争现有省级以上农业园区达到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五星级标准,重点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现有市级农业园区达到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四星级标准,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现有市级以下园区达到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三星级标准,争创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到2021年,全市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3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实现县域全覆盖,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6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0个。各县(市、区)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水平全面提升,每年建设1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基本原则。

1.分类指导,打造特色。坚持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指导园区科学确定主导特色产业,鼓励园区集聚优势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打造品牌农业,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坚持因园制宜,针对综合性型园区、粮食型园区、园艺型园区、蚕桑型园区、畜牧型园区、水产型园区、流通型园区的不同特点,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有针对性的完善产业链。

2.产业支撑,融合发展。园区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形态,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展渗透,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城乡统筹发展,将园区建设与乡村产业兴旺、农村住房改善、人居环境治理、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推动农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变。

3.创新引领,开放合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强化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园区,统筹推进管理、生产、加工、营销等领域全面创新。深化园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探索园区农业组织与二三产业组织大规模、跨产业边界的合作,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4.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推动政企分开,设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建设发展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重点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公益性服务,集成科技、信息、资本、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园区共建共治共享。

二、抓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加快园区科技创新

1.推进科研平台打造。以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科研合作,打造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汇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推广机构等优势农科教资源,在园区打造各类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种质资源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重大功能性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农业种源科技创新与繁育中心。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建立科技创新联盟,探索农业全产业链科技研联体建设,形成科技研发合力。支持引导研发平台、机构,立足园区主导、特色、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科研项目、争取课题立项、推进瓶颈攻关,推进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发,开展有偿和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充分发挥园区科技引领、示范的窗口效应和带动作用。

2.推进科技人才招引。加大对农业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引进聚集一批农业领域战略科技人才、领军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依托国内外现代农业高端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智库,加强与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基地主任对接,做到每个园区每个主导产业至少常态化对接一名高层次技术权威;在园区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吸引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在园创业就业,培养一批具有科技素养、拥有职业技能的园区从业队伍。

3.推进创新主体孵化。重点围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循环农业、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星创天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企业孵化器、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双创”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落户园区。在园区评选建设一批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产业兴旺、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引领示范点和示范基地,提升科技推广效率和效应。

(二)加快园区模式创新

1.推动产业集群模式创新。按照打造九大百亿元级产业的目标,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经济带、江苏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实施,开展前瞻性趋势研究,确立园区主导特色产业,系统科学规划,明确园区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发展规划,推动“土地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合、产居融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土地集中流转、联耕联营、流转“认包”、统种分管等方式,推动园区内土地集中。按照“一园一特、一县一特、多县一特”思路,每个主导特色产业确立一个龙头园区为主导,其他同质园区为成员,建立产业联盟,强化区域内同质园区的合作,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建品牌,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主导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围绕园区规划,推动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设施配备、建设用地供给、配套设施建设等要素集合。探索推动产业和居住融合集聚,探索“园镇一体”、“园村一体”发展新模式,以产业为核心,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产业社区。

2.推动园区生产模式创新。统筹考虑种养、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推动园区内产业链各个环节创新发展。产前重点围绕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研发和推广开展创新;产中重点围绕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开展创新,积极推广绿色生态栽培和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广泛应用传感、通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研发推广新型实用机械;产后重点围绕鲜活农产品分级、清洗、包装、加工、储运等方面开展创新。积极利用区域资源要素及全球产业链的顶级资源,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多层面的融合。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发展连锁农场、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业、体育业、康养业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3.推动园区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园区从要素资源聚集的平台转变为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联合体,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支持政府通过购买园区服务方式,委托园区开展检验检测、技能培训、宣传推介等公益性服务。引导园区加强与政府各大投资平台、担保平台、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基金和信贷资金,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园区优化招商服务,变招商后服务为招商前服务,提前做好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设施搭建等服务,筑巢引凤,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鼓励园区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提供农资供应、种苗繁育、植保植检、包装加工、农机作业、烘干收储、市场营销、劳务服务等生产经营性服务。围绕园区主导特色产业,支持帮助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定认证工作,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品牌创建和产品评比活动,举办文化节、艺术节、采摘节、展销会、花艺大赛、文创大赛、包装大赛等文创活动,形成园区鲜明的品牌形象和产业特色。

(三)加快园区机制创新

1.创新园区运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要求,创新园区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投资融资制度、资金使用制度等,创建以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开发、管理、建设运营机制。依托所在镇区配备专门工作班子,达到一定产业规模、具备一定产业知名度,并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农业园区可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建设发展公司。管委会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事业和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开展项目招引工作。园区平台公司要积极争取多方投入,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广泛合作,推动园区加快建设。建立以园区龙头企业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经营为补充,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园区农业经营体系。

2.创新园区投入机制。整合使用各类支农资金,撬动金融信贷向园区倾斜,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和各类社会力量依法投资开发农业园区,逐步形成“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园区建设投入机制。基础设施配套、公益性设施、奖励性支出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体,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辅以金融信贷支持。

3.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力等入股合作社或园区发展公司。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开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推广“订单收购+二次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租赁土地、垫付农本、产品回收、超产奖励”等联农带农模式。构建园区管委会、企业、科研单位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打造园区品牌,共享园区发展成果。

三、落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工作,细化目标任务,抓实关键举措,切实抓出成效。市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商务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顶层制度设计、重大决策部署、园区标准制定、整体规划布局、园区建设的组织和协调推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市农业农村局要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创建、指导、协调工作,市科技局要做好示范园的科技企业引进、科技创新指导和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申报和全流程服务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紧密配合,形成园区创新发展的推进合力。各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要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管理机制,明确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事项。

(二)加强政策扶持。市级从2019年起将设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并整合省现代农业扶持资金,用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引导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新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企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等,以此推进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各县(市、区)要设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整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市、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园区建设。要加大对入园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人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品牌创建、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奖励。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园区(科技园区)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三)加强考核管理。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等级创建”工作,突出园区建设过程管理与综合绩效管理,严格按照各级各类园区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园区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对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等重大事故或连续两年考评不达标的园区,按照相关规定程序予以摘牌。各地要组织各级园区对标找差、补齐短板,积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全面推动园区提档升级。要对照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五有五高”标准,按照“全面创建、建档管理、择优推荐”原则,园区全部参加创建,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个园区进行建档管理,组织考评,并将园区考核情况报市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市审核后,评分达90分以上的认定为五星级示范园、80分以上的认定为四星级示范园、60分以上的认定为三星级示范园,予以认定授牌,表彰奖励,并推荐优秀园区参加现代农业园区“等级创建”。

 

附件:1.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五有五高”标准

2.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考核标准

 


附件1

 

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五有五高”标准

 

五有标准:

(一)有系统科学规划。已制定园区专项规划,并经所在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做好示范园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发展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园区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建设规模,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功能定位清晰、建设目标清楚、建设内容具体。规划与现行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产业发展与乡村产业兴旺、村庄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等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发挥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二)有主导特色产业。主导特色产业为本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本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形成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原则上主导特色产业为1个,最多不超过3个,主导特色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70%以上。核心区种植业规模1万亩以上、渔业规模5000亩以上、畜禽养殖园区生猪存栏3万头以上、种禽、蛋禽存栏分别达到10万羽、30万羽以上、肉禽年出栏100万羽以上,辐射区面积达到核心区面积10倍以上。获得市级以上品牌认证。

(三)有依托科研机构。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以园区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寻求与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并推广应用,提高当地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有配套龙头企业。有与主导特色产业相配套的初加工、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必要的提供种苗繁育、专业植保、农业机械、存储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的龙头企业,建设相应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集中加工和冷链储运设施等。

(五)有健全运营机制。园区运营管理机制有活力,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构和开发运营机制,建设主体清晰,管理部门明确,内部制度健全,政府引导有力,有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建设发展公司,多企业、多主体建设园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推动园区持续发展的开发运营机制。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

五高标准:

(一)设施装备与建设水平高。园区水电路、沟渠闸、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农田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蔬菜园艺类基地设施化比重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实现规模化、生态化、自动化,渔业养殖实现池塘标准化养殖,增氧等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园区传感、通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视频监控、环境识别、数据采集、自动化灌溉、施肥、控温等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步伐加快。

(二)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高。园区内建设1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载体,3个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每年形成3项以上知识产权。设立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试验、展示基地,年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不低于50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主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三)经营管理与效益水平高。转变园区农业发展方式,实行绿色发展,改消耗资源、消耗环境的生产方式为增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并重发展的方式,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实现发展绿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出高效化、产品品牌化,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以上。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确保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建有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园区生态环境优良。园区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一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盈利能力,土地产出率高于市平均水平30%以上,粮食、园艺、水产、畜牧产业年亩均效益分别达到1000元、8000元、5000元和20000元以上。

(四)平台建设与社会化服务水平高。园区管理、研发、培训、信息、检测、种苗、展示、交易“八大”中心健全,种苗繁育、植保植检、检验检测、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专业化服务到位,商品化育供苗达到90%以上,专业植保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高于省平均水平,包装加工水平不断提升,需要冷链运输的产品实现100%冷链运输。

(五)培训示范与辐射带动水平高。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核心区农民年参训率达到80%以上。园区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推动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分享园区发展成果,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高30%以上。

附件2: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考核标准.doc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

市法院,市检察院,盐城军分区。

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1月8日印发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