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全县教师资源优势和作用,切实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近年来,阜宁县构建“一师一生一家庭”模式,由学校(园)牵线,建立一位教师一名学生一户家庭的帮扶关系。
一是培训爱心老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帮扶队伍。对全县8600名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建设一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行中有善、肩有担当的关爱帮扶队伍,为“一师一生一家庭”帮扶工作的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二是调查摸底,确立帮扶关系。各学校、幼儿园以县镇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为基础,对本校(园)学生中的城乡低保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孤残等16500名学生信息进行核查统计,一一确立师生帮扶关系,原则上实行“一师一生一家庭”,党员干部可以“一帮多”。
三是开展专项家访。每月组织一次对被帮扶家庭访问活动,向他们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了解家庭生活、生产和经济状况等,摸清致贫原因、困难需求及愿望,规划帮扶项目,制订“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四是定期开展帮扶谈心。帮扶教师与被帮扶学生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帮扶,着重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学会交往、体验平等,学会感恩、诚实守信,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五是开展学习指导。帮扶教师每周了解被帮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其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帮学计划,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行为习惯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六是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各学校(园)根据专项家访调查了解的情况,梳理归类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发展需求。有劳动技能培训需求的由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到县职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有一人从事特色种养业或实现非农就业,力争早日增收,摆脱困境。
七是实施爱心解困帮扶。帮扶教师实时关注被帮扶学生衣食住行状况,适当给予救助;同时,该县全力争取社会资金,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学生提供每人每年3000元生活补助,四年共计1169.85万元,确保被帮扶学生完成学业。
八是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人生底色。阜宁县有79处红色遗存,15处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村、桥、路、学校,见证了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新四军,带领盐阜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新四军第三师师部旧址、阜宁铁军纪念馆五处红色遗存已成为对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教育基地。这些遗存是对儿童进行红色传承教育的最好资源,在爱心园丁的组织下,每年对低保家庭儿童的红色教育做到“1+1”,即在清明节开展一次遗存瞻仰的专门活动,在其余时间举办一次红色故事报告会活动或者红色诗歌朗诵等,不拘一格,保证每位低保家庭儿童每年至少享有两次接受红色传承教育的机会。润物无声,在红色传承教育中,让革命先烈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烙印在他们心底,为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是架设情感桥梁,填补情感缺失。低保家庭儿童既需要物质资助,更渴望情感交流与沟通。为此,创新多种举措,提供交流平台,消除沟通障碍。①依托少年宫的设施设备,提供音视频交流工具和独立的交流空间,让儿童与其亲人“面对面”交流、倾诉。②以奖代补,投资100多万元,在20所学校建立功能教室,给低保家庭儿童提供游戏、娱乐的器械和场所。③设立“心语信箱”,让其将自己的心声说给他(她)听。④配备1名心理咨询师,为他们解疑分忧,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人生向导。
十是互帮互助,享受施助快乐。根据贫困学生住址的远近和困难情况的不同,将他们分成3-5人的互助小组,每个互助小组的成员共同推选一人为本组组长,负责召集大家一起互帮互助。成绩优秀的辅导其他人功课;经常干家务的教大家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等等。大家你帮我,我帮他,成为一个融洽的团体,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享受施助的快乐,让贫困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逐渐成为一名内心充满阳光的爱心传递者。同时以资助学生为主体,辐射全体学生,将资助育人理念融入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之中,开创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