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是一座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红色之城。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移驻阜宁长达18个月,新四军第三师战斗生活在阜宁历时五年之久。新四军战士在阜宁的战斗和生活岁月里,与阜宁人民结下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给阜宁烙下了深厚的红色印记,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存,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全县现有红色遗存88处,以烈士命名行政村、路、桥和学校15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是全省革命遗存较多的革命老根据地县之一。近年来,阜宁县深入挖掘县域红色资源,多措并举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全面促进红色文旅再上新台阶。
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编制阜宁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立足阜宁特色,整合文化、历史、生态、民俗等资源。县域红色场馆联动,精心设计场馆间的内容互动、形式互动。根据红色资源现状和分布特点,在原来红色记忆精品一日游、二日游路线的基础上,完善阜宁县红色旅游线路,加快推动红色旅游与餐饮、住宿、文创、演艺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每个景点明确一个主题、讲好一串故事”的目标,通过参阅党史书籍、实地走访老战士、报刊征集等方式,深入挖掘新四军在阜宁的战斗事迹、新四军人物家风故事、新四军“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深情故事等。加大精品力作创作力度,以红色故事为原型进行文艺创作,通过在景区内表演小戏小品等形式,演绎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持续投入,专班管理。持续加大要素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策支持,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开发特色红色文创产品。紧扣阜宁红色文化特色,开发系列集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一体的红色文创产品。强化专门机构管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作用,阜宁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局、党史办、县委党校、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优化机制,纳才引智。加强提升本土人才。阜宁县委宣传部牵头,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阜宁新四军研究会、党校、文广旅局等部门参与,出台新四军研究专项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建立专班,培养一批专业红色文化人才。招引优秀专业人才。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出台优惠政策,建立特殊人才工作室,吸引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为建设红色之城提供智力支撑。强化素质能力培养。与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省淮剧团、杂技团等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建立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纳入职业教育培育范围,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红色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阜宁红色文化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