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为桨奋斗为帆 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日期:2024-09-18 09:31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体:[ ]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

实干为桨,奋斗为帆。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盐城人民自强不息、敢闯敢创,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盐城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璀璨的黄海明珠,正在中国东部沿海熠熠生辉。

从1949年到1978年,通过近30年努力,盐城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提速发展,从1978年到1990年历时12年,突破百亿元大关,从1991年到2005年历时1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连上台阶,2012年、2015年、2018年、2021年和2022年连续跨越3000亿、4000亿、5000亿、6000亿和70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7403.87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38位、同类地级市第15位。

投资规模稳定增长,工业经济突破万亿,对外贸易平稳向好……今日的盐城经济,呈现万千气象。

有效投资扩大

夯实经济硬支撑

自洪泽湖始,经我市入海,淮河入海水道似银光闪烁的绸带绵延流动,它的建成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2022年7月3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体投资额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淮河治理掀开崭新一页,也标志着我市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重大项目实施。

重大项目是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读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盐城相继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点项目。1949年,固定资产投资仅189万元。

改革开放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是国家和省“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2024年6月30日,在滨海港工业园区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项目现场,6座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新鲜“出炉”,与4座单罐容量22万立方米天然气储罐交相辉映,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全面建成。

水利是扩大有效投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领域。2023年5月29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总体初步设计报告正式获省发改委批复,批复概算投资439.85亿元。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我市已累计完成投资超70亿元,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增速居全省第4,比全国投资增速高6.2个百分点,比全省投资增速高4个百分点。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耀宁锂离子电池及系统总成项目、晶澳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制造项目、天合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项目等超百亿元项目2023年列统并持续投入对投资稳增长提供了坚强支撑。

推进“工业强市”

筑牢经济“压舱石”

盐城以农业起家、靠工业兴市。75年的奋斗历史证明,工业是盐城实现“经济强”的重要支撑。

1949年至1978年,盐城努力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一方面将战争年代分散的工厂迁至盐城,另一方面创办新企业,工业经济就此起步发展。到1978年,盐城工业企业达2476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盐城工业经济迎来了新的春天。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投资首次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实现了工业经济的第一次飞跃。1995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8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3.5%,全市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

2005年,总投资8.75亿美元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二工厂在盐城奠基,项目成为当时苏北地区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

2008年,全市重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7%,标志着盐城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022年,市委、市政府抢抓产业风口和政策机遇,提出着力构建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5+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盐城历史的选择、现实的必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6+1”比较优势,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聚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挺起了高质量发展坚实“脊梁”。2023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连续三年跨越四个千亿级台阶。

作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双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盐城砥砺奋进再出发,迎挑战、扬优势、抢机遇,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领跑新型工业化新浪潮,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地标特征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从筚路蓝缕、艰难起步,到爬沟过坎、奋起直追,盐城工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形成了万亿规模总量、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引航新格局。

对外开放合作

塑造经济新优势

在东台北条子泥海域和竹根沙海域,125台风机随风“起舞”。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国华东台海上50万千瓦风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1亿度,可满足近200万居民年用电需求。

目光转向位于大丰的中车株洲电机江苏公司,凭借质量过硬的风力发电机产品,加快“走出去”扩大海外市场,累计出口额超65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出口企业。

从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建成运营,到中车株洲电机江苏公司产品走向全球,盐城持续扩大开放、拥抱世界之路越走越宽广。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经济腾飞的重要秘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以来,盐城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韩国现代起亚、SK,印尼金光,法国电力、佛吉亚,德国亚曼、艾文德,美国德纳,新加坡金鹰,日本富乐德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在盐投资。

2015年6月,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盐城成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盐城成为苏北唯一城市入选长三角城市群。

201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为深化盐韩全方位合作搭建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2019年7月,盐城至韩日国际全货机航线正式投入运营,是当时全省目前唯一对韩和对日的全货机航线。

2023年6月,中欧(亚)接续班列“盐城号”正式开行,预示着盐城至欧(亚)国家国际货运铁路“大动脉”将全面打通。

2023年7月,盐城港口岸响水港区和射阳港区通过国家验收,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正式对外开放,盐城实现海运口岸南北开放全贯通。

黄海孕育了盐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特质。时光见证了盐城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际行动。

盐城坚持把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更多盐城作为。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452.4亿元。

回望过去,盐城经济实现跃升;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站在新起点上,盐城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际成效,开辟“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广阔前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