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这一要求,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功能的加载完善指明了方向。
自1999年12月全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发行至今,社会保障卡的应用范围逐步从医保拓展到养老、就业等,并延伸到居民健康、政府补贴等公共服务领域,成为政府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卡是全国唯一一张既具有身份凭证功能,又具备金融功能的保障卡,也是全国唯一一张具备多项公共服务功能的民生卡。
目前,我市社保卡已经发行到了第三代,三代卡不仅承接了第二代社保卡原有的社会保障、医疗结算、金融服务等功能,还具有身份认证、待遇发放、交通出行等扩展功能,第三代社保卡还支持非接触用卡,更加方便实现了多卡融合、一卡通用,这也标志着我市社会保障工作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虽然社会保障卡普及应用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宣传推广、应用拓展、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局限性,导致社会保障卡的功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很多老百姓对社保卡的就医、退休金发放的功能不陌生,但由于宣传力度欠缺,拓展功能普及度不高,老百姓普遍将社保卡简单等同于医疗卡。例如盐城市三代社会保障卡新加载了交通账户,可实现全国“交通一卡通”功能,可以乘坐全国300多个加入互联互通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盐城、南通、泰州还可以享受当地优惠折扣,但在实际运用中却为数不多。
二是民生服务卡功能未完全嫁接到社保卡。目前,市场上存在社保卡与就诊卡、交通卡、校园卡等民生服务卡并存的局面,社会保障卡并不能真的承担“一卡通”效能,民生服务卡功能未完全嫁接到社保卡。对于社会保障卡具备的身份证件、公共管理、自助业务查询和办理、缴费、待遇发放等功能,缺乏对老百姓用卡引导的意识,没有创造合适的用卡环境。业务系统接口没有打通,是实现“一卡通”的主要制约瓶颈。
三是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卡通”服务管理涉及范围广,覆盖人群多,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卡应用拓展方面,应以政府为主导,做好“一卡通”工作的具体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教育、卫健、民政、交通、医保等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的作用,协同推进“一卡通”服务管理。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结合全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成立社保卡管理中心。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主,财政、教育、卫健、民政、交通、医保等部门为辅,成立社保卡管理中心,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方便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整合,编制社保卡功能目录,优化业务流程,支持群众利用社会保障卡办理各类公共事务,协同解决用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完善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完善全市社保卡持卡人员的基础信息,及时新增或清退持卡人信息,实行动态调整。进一步整合政府机构所有以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和数据,建设“一卡通”服务管理平台,制定“一卡通”终端设备、接口等标准规范,在全市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务管理应用中,实现统一的发行服务、身份认证、信息交换、应用管理等服务管理功能,为持卡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时效性和高度交互性的公共便民服务。同时,加强政务数据中心等网络的应用管理,提供安全平稳的运行环境,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强数据交换,不断丰富服务的类型。
三是推进社保卡各类资源整合。加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协同与配合,大力推进现行各类民生服务卡的整合,逐步清退其他类民生服务卡,实行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做到系统共建、资源共享,杜绝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通过政银合作打造“社保金融超市”,依托金融机构尤其是农商银行这样网点多、服务能力强的银行优势,推动业务下沉,并持续加载社保卡政务、民生、公共管理等功能。推进社会保障卡向政务服务领域延伸,打造惠民利民“一卡通”,实现各类代收代发、就业、参保等业务均从社保卡渠道开展;推进社会保障卡向智慧城市服务拓展,打造民生服务渠道“一卡通”,探索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打造,创新便民服务功能;推进社会保障卡向公共管理服务转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一卡通”,强化证件管理、社区管理、公民信用信息查询等公共管理应用,寓公共管理于社会服务之中。
四是加大社保卡推广力度。加大社保卡发行和推广的力度,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环境建设,构建“一卡通”管理、应用、服务体系,为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提供基础支撑。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一卡通”的定位、功能、优惠、使用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障卡的认知度和使用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顺利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