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进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奋力开创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关键是人才、根本是文化、基础是生态、保障是组织。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人力资本支撑。更广泛意义上讲,“人才振兴”,有利于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案据: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补齐强化,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农村人员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和人口老龄化比较普遍,其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经营理念等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年轻人大量外流,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基层农技队伍服务能力弱化,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方案:
1.依靠农业教育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教育。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紧扣乡村人才需求,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从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复员转业军人等人员中,择优选择热爱农业,愿意投身农业、扎根农村、引领发展农业的人员,委托省内农业中高等院校进行“订单式”培训,开展专业、系统的农业农村教育,并与他们签订服务合同,在农村服务期满五年或十年,财政全额补贴返还学费,吸引更多年轻力量返培养能担当的乡村振兴人才主力后备军,打造乡村振兴“智慧引擎”。
2.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推进精准化培训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是一个伴随着职业农民能力素质逐步提升的变化过程。一是突出实用技术,加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立足当地种养殖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学得广,用得上”,全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蓝领”农民;二是突出创业指导,加强电商培训。培训也要服务于就业,结合当地产业化发展现状,开展网络销售培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新就业形态技能,助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突出乡村情怀,加强思想引领。培养人,吸引人,留住人,让一批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需打好“乡情”牌,对他们进行桑梓教育,激发他们服务乡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避免新型农民人员流失,职业频繁变动,让更多懂农村、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坚守农村,振兴农村。
3.重点培育能担当乡村振兴的农业企业家。企业家资源是最稀缺的资源。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家要素的引领。需重点培育一批有本领、有担当的农业企业家,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一是农业企业家培育来源: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负责人、乡村干部、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人员、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农民工、城市工商业者下乡创业者等多种途径。二是农业企业家的培育重点:提升文化素质,深耕农业农村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和风险担当的意识,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掌握,乡村自然、经济、人力、社会资源等乡土资本的整合能力,农产品市场分析、策划和营销技能等方面。三是农业企业家培育策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施农民企业家创业与管理培训,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家庭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4.汇聚乡贤力量推动乡村振兴。通过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加强对乡贤的政治引领和关心关怀,激励在外乡贤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取得良好效果。建立乡贤人才库,依托村居平台,广泛收集整理汇总各类在外乡贤人才,对在外乡贤工作变动、职务升迁、出国深造等情况及时掌握、随时登记,防止“断线”。同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在外乡贤制度,及时掌握在外乡贤返乡时间,邀请联系对象参与家乡重要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的咨询、论证和研讨,发挥乡贤的参谋智库作用。鼓励乡贤回乡创业,精准打造乡贤回乡创业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生活环境,推动资金回流,人才回归,企业回迁,感情回乡,凝聚更多力量,推动家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