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问题是中央高度关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切的民生问题。2021年发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预测,未来五年将年均新增低龄老人2300万,五年新增超1亿;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上升,长寿时代已然到来,当前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规模突破3580万人,未来五年实现人口翻倍,新增3123万人,同时未来五年认知障碍人口规模将达到1800万人,空巢老人将达到1.45亿人,失能老人规模5000万人(摘自互联网《2021-2022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因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身体各项技能不断退化,加之家人陪伴减少,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变得更加薄弱,引发相关涉老年警情日益增多,以我市为例:2019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涉警107873人次,2020年126020人次,2021年146853人次,涉及老年人走失、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等警情呈上升趋势;另据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调查显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人自杀死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补位不足、政府养老投入有限造成的养老供需矛盾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主要因素,并将衍生出新的安全稳定风险,亟需调动家庭、社会、政府各方力量共同解决。
一、摸清人员底数。充分发挥警格、网格融合机制优势,切实加强与村(居)街道、民政、卫健委等部门联动,摸排梳理6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分布、身体状况,以及地区分布等,尤其是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失能失智老人,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便于政府定向定点施策。建议村(居)街道安排专人负责辖区老年群体服务,定期巡视辖区集中养老机构、了解搜集群体意见;定期组织上门探望自养老人员,及时跟进身体现状、家庭状况。
二、健全服务机构。一是根据人员区域分布,设立家庭式、街道试集中养老服务中心。动员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集中养老,避免老人因失落和孤独产生悲观心理。二是建立专业化老年康复医院。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病后康复、心里疏导等领域,配备专业医疗团队,对7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发挥家庭医生对老人的帮扶作用。三是建立绿色通道。对一些特定老年类疾病,建议由区县一级指定定点医院、各镇区设置联络点或联系方式,搭建绿色通道,尽量减少程序,争取救援时间。
三、丰富老年文化。依托区县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设施等,组织老人开展体育、文化娱乐等群体活动,使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鼓励离退休老人加入老年大学,培养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音乐、回话、书法、太极拳等,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丰富老年生活。在重阳节等节日,组织一些老人力所能及的活动,让他们持续跟社会、跟社区、跟其他人之间有所交流,避免生活圈过窄,造成心理影响。
四、增加社会关怀。建立老年人子女档案,收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久病老人子女信息,通过定期走访等形式了解老人子女探视情况,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子女进行探视,落实法定责任人监护力度;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生活难、花费高等问题,纳入医保范畴,建立完善的照护体系;以低龄老人为主,组建社区护老志愿者,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以小顾老,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新风尚。
五、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开展走进养老院、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等活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电信诈骗防范、消防安全防范、心理教育辅导、防摔倒、防溺水等安全宣传培训工作。定期开展老年人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及时劝阻老年人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与机动车抢道等危险行为,进一步规范老年人骑行电动自行车、驾驶机动车行为,降低老年人涉警风险。
六、加强数据分析。公安、医疗、民政、卫健、街道等部门要建立常态信息通报、共享制度,结合警情、医疗等数据,分析空巢、独居、久病、失能、失智老人,主动交办社区开展定期回访。会同镇(街道)民政、安监部门建立健全定期巡防机制,强化防灾避险、疏散安置、急救技能等应急处置知识的宣传,积极防范和及时发现意外风险。
七、助推科技助养。建议以村居为单位,搭建夕阳红守护平台,配合智能感知设备(如智能手环、摔倒报警器、涉水报警器、火灾报警器,家用电表等),实现对失智、失能老人的位置状态、生活状态的大数据智能监测,及时发现风险、预警风险、处置风险。
老年人的高品质生活是高品质社会应有内涵,全面现代化不能落下老年人群体。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调用一切可调用资源,共创幸福夕阳红,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