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赵 丽

综  述

【概 况】 2007年,市政府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目标,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964元,增长15.2%;财政总收入148.3亿元,增长3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45亿元,增长34%,实现五年增两倍。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8.9∶47∶34.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

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调优农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兴办农村实事,改善农村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全力组织抗击夏季洪涝、台风等灾害,坚持科学调度,夺取了抗洪救灾的胜利。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9.8亿元,同比增长4%。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大力实施高效农业“双百”工程,建成高效规模农业项目261个,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47万公顷,高效农业总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3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1.8亿元,粮、棉、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580.8万吨、17.8万吨、30.3万吨、1132万吨、68万吨和88万吨,种养规模和总产量均为全省第一。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年新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项目68个,完成总投资13.47亿元,上海光明、南京雨润、福建超大、山东六和、北京汇源、浙江天邦、重庆红蜻蜓等一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落户盐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07个。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程度。全年新注册登记专业合作社663个,全市已有6383户农户加入各种合作组织,带动种植业基地178万公顷,畜牧业基地饲养量3468万头,禽类基地饲养量39282万羽,水产业基地46.73万公顷。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培训和内转外输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劳动力6.8万人,全市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累计达76.3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46.3%。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相结合,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56万人,农民工资性、资产性收入显著增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无公害产品发展到140个,绿色食品66个,有机食品16个。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8.89万千瓦,增长3.7%。农村用电量达38.52亿千瓦时,增长14.5%。认真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全年发放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等4.4亿元。精心组织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558.53公里,新建大、中桥梁121座;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1.9亿元,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发放教科书21.49万套,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5万人次、创业培训8000人;525.1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48%,新增农村改厕5万座;整治县乡河道1.45万条,疏浚沟塘1.5万个,完成土方3577.7万方;新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1.2万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4.55万户,入户率达69.37%,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4.26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增长18.6%。组织编制全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市开发区和各县(市、区)产业定位。研究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大育强汽车、纺织、机械装备三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船舶等新兴产业。全市净增定报企业331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数达到335户;入库税收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260户,比上年增加65户。面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不利影响,全市企业通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提高了赢利能力,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水平大幅上升。规模以上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754亿元,增长27.9%;利税总额达138亿元,增长35.7%,其中利润总额67.5亿元,增长47%。全市工业用电量达76.58亿千瓦时,增长20.6%。实施项目推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在韩日开展汽车和造船专题招商,在上海举行面向国资委系统大企业和跨国公司驻沪机构的专题招商,在广东、浙江开展高端纺织、泵阀和服务业招商,全年累计引进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35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协议总投资640亿元。重抓“八大类”重点工程和工业“三百”工程,组织两次全市“家家到”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对项目建设进行现场督查,推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全市八大类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60亿元,同比增长44.4%。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73个,占年度计划的115.35%;竣工重点工业项目110个,占年度计划的110%;新增储备5亿元以上大项目60个。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435.2亿元,增长36.3%。以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为主的项目明显增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纺织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5.5%、32.3%,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二工厂、澳洋粘胶纤维一期、射阳生物质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实施了伯乐达LED数码光源、富时电梯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电气机械和通信电子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61.9%和31.9%。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完成投资增长45%。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39家、市级61家,全市有9个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位列江北八市之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建筑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2.69亿元,比上年增长41.7%,从业人数达35.74万人。新承接高层建筑468幢,其中超高层23幢;承建施工面积4384.2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05.61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达到10.07万元/人。
发展城乡服务业。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城乡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7亿元,增长18%,增幅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组织编制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市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服务业资源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城北和大丰港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华通行物流、五金机电市场、明珠商贸城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国东方汽车广场建设正式启动,苏北粮食物流、日盛棉花仓储物流等一批生产服务业项目的建设,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支撑。市区服务业发展层次明显提升。开工建设金鹰国际、沃尔玛购物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改建、新建了10个集贸市场,改造了建军路商业街,盐城高新技术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认真实施“百镇千村”市场工程,大力增育农村消费市场。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围绕办好金融工作十件实事,积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全市金融业改革开放,引进了全市首家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082.75亿元,比年初净增131.6亿元;贷款余额633.08亿元,比年初净增93.09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支付保险赔偿金额4.34亿元。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组织编制了《盐城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盐城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积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湿地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丹顶鹤旅游经济区开始运作,旅游景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放飞场地已经建成。大丰麋鹿保护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实现了零的突破。大纵湖旅游区完成13个旅游项目改造,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盐都区华都森林公园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射阳息心寺成为国家3A级景区。新四军纪念馆进入了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精心组织盐城首届“鹤仙子”旅游形象使者评选、中国首届沿海旅游交易会、中国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国际高层论坛等活动,打造盐城旅游品牌。全市已经拥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8家。全年完成国内游客接待量611.55万人次,海外游客接待量5.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7.3%和1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19亿元、旅游创汇0.3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11%。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67.5万户,比上年增长5.5%,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2.7部。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254.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3.6万户,分别增长23.1%和45%。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全市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面达95%以上。重点企业对外重组改制取得新的进展。八菱集团、市自来水总公司等企业成功实现对外重组或股权转让,市肉联厂、物资控股集团、新光集团等企业改制工作也取得较大突破。按照政事分开、激发活力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不断深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市水建工程处、纺织质量检测所、新世纪文化城等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市直部门推行了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制度,压减审批事项354项,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审批效能。实施了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市区新的财政管理体制顺利运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积极制定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全省收费最低的要求,对102个收费项目逐一清理,进一步降低了民营经济准入门槛。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全年新建创业园标准厂房63万平方米,新增贷款担保机构56家,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35万户,比上年增长90.5%;新发展私营企业1.08万家,增长49.4%;新增注册资本183亿元,增长93.7%。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增幅在全省领先。
全面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召开了全市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对新一轮沿海开发工作进行部署,确立了规划先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具有盐城特色的生态型、点轴式、可持续发展之路。认真做好沿海开发规划整合工作,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沿海水利、交通等9个专项规划和5个节点“三港”联动综合规划,形成了沿海开发三个层次的规划体系。集中力量组织沿海基础设施建设会战,市里重点推进的20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已开工和竣工16项,沿海五县(市)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74亿元。S326东延、S332、S333东延、东台弶时公路东延段、S327滨海段等7条连接港口的主要道路正在加快建设,沿海引淡、航道疏浚、电网建设、海堤达标等配套工程也在建设之中。大丰港二期工程正在推进,一类口岸已通过国家、省级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并开通了至日本、韩国的国际航线。进一步加快南洋机场民航站改造步伐,成功获批一类开放口岸,盐城成为全省首家同时拥有海港、空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组织编制了沿海产业招商目录,有序启动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工作,先后在南京、北京举办了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与产业对接汇报会,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以及一批大企业进行产业对接,签订了滨海10万吨级航道、大丰港仓储物流等6个重特大项目,沿海风力发电、陈家港电厂一期、射阳港电厂三期、响水造船等重大项目取得新的进展,带动了沿海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沿海规划管理办法》、《盐城市沿海经济区产业定位与项目管理办法》,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项目准入,切实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落到实处。
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围绕新一轮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特色逐步彰显,全市城建工作进入了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全年新增城镇人口120.6万人,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4%,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注意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编制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对大市区新一轮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明确了城市六大片区的功能定位,完成了城南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概念性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加强规划管理,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并建立定期会办制度,统一审核把关重要专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单体设计方案。着力实施城建十大类工程,城南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市区全年完成城建投资76.8亿元,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6条,新增城市绿地338万平方米。完成了城北大桥重建、世纪大道综合整治、迎宾路和解放路南延、西环路拓宽改造等重点工程,增加了城市路网密度,提高了通行能力。完成了串场河海盐历史风貌区一期工程、宁靖盐高速入口主题公园和利民河、大寨河等一批景观工程,提升了城市形象。对城市规划展览馆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大新河闸站、串场河防洪闸等市区防汛骨干工程,盐阜宾馆南迁项目顺利开工,建成了苏北首家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市直天然气项目铺设管网350公里,建成区年末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24万吨/日,全年供水量达4200万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老城区改造项目有序实施,完成了盐南新村等4个老小区综合整治,改造整治了16条后街巷道。依法组织城市拆迁,完成了150万平方米的城市拆迁任务,保证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市区新增商品房供应面积230多万平方米,新建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市民的住房需求。调整完善了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投融资体制,增强了城市工作的活力和合力。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建了创建指挥部和专门工作班子,出台了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盐城市荣获2007年“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称号。县(市)城和村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县(市)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完成了新一轮镇村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规划全覆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镇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按照“三外”齐抓、突出外资的要求,大力实施利用外资倍增和打造江苏韩资密集区计划,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着力突破重点产业利用外资、利用韩资和外资大项目,实现了利用外资领先苏北目标。精心组织对外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5·18”盐城经贸洽谈会暨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和汽车文化节,承办了苏台(盐城)经贸洽谈会,引进并实施了一批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16个,同比增长56.4%,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完成协议注册外资20.56亿美元,增长119.3%;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11亿美元,增长149.3%,利用外资连续3年实现倍增,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幅和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协议外资增幅2项指标全省第一。围绕培植盐城利用外资的特色和品牌,精心组织对韩招商,努力打造韩资密集区。全年新批韩资项目50个,同比增长61.29%;注册韩资实际到账1.4亿美元,增长17.48%。目前,全市累计引进韩资企业211家。全市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外经合作取得新突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9.5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亿美元,增长33.8%;进口9.16亿美元,增长23.4%。出口企业比上年增加107家,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28家。新签外经合同额6.23亿美元,完成外经合作营业额5.58亿美元,新派境外劳务人员3.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31.23%、25.6%和26%。外派劳务市场拓展到日本、新加坡、德国、俄罗斯等36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劳务输出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市11个省级开发区和2个化工集中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5个,协议注册外资11.24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5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2.07%、54.68%和56.46%;实现财政总收入34.9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44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16%和25.11%。接轨上海及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上海光明集团、长江联合发展集团、电器集团、纺织控股集团、城建集团、华谊集团等开展深度合作,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7个,投资额达105亿元,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一期工程部分建成,上海企业在盐城市投资项目累计达100多个。积极做好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工作,盐都(上海)凤凰科技园、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等园区合作取得新进展。
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0多项,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9项;新增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9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65项;新增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8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亿元,增长40%。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0.6%。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成了市职教园区一期、盐城师范学院一期建设工程,盐城工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等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普通高校在校生达4.62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新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高中毕业生被各类院校录取4.26万人,占全省录取总数的10.3%。义务教育水平有了新提高,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教育发展呈现新势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2.61%。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3100场次,创作大戏12部、小戏8个。淮剧《太阳花》入选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苍茫大地》获省文化厅向全国公开征集京剧剧本三等奖,小淮剧《聋舅妈做媒》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银奖,《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夜星辰》入选2007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新四军纪念馆完成改陈扩建,市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始布展,中国海盐博物馆和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积极扩大和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市疾控中心大楼、中心血站、急救中心和一批重点医院新病房楼建成使用,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41个,卫生技术人员2.1万人,病床1.61万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参合率达到97.4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78%。体育、广电、计生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拥有体育场馆45座,健身点650处。成功承办2007年中国拳王争霸赛暨中美拳王擂台赛、盐城市第五届运动会等大型比赛项目,盐城运动员获世界冠军1项,获省级比赛奖牌79枚。市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步伐加快,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公共服务,努力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数达104.9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7.4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集中力量为民兴办16件实事。市区更新了50辆公交车辆,增开了新的公交线路。大力实施“关爱工程”,新增敬老院供养床位5000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48%。为困难群众无偿提供法律服务2000多件。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62.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95.26万人,失业保险人数达53.91万人,覆盖面分别达96.1%、89.3%和96.5%。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出台了中小学生医疗保险办法,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2年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21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7元,同比增长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848元,增长20.1%;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54元,增长14.6%。农民增收取得成效,人均纯收入达6092元,增长1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32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1.44亿元,比年初增加57.3亿元,人均储蓄达9254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达到40.4%,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25.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8平方米。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等任务,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4.7%。大力推进绿色盐城建设,全市完成成片造林折实面积1.98万公顷。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对全市595个水厂划定了保护范围,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7%。投入1.03亿元,建成市区通榆河备用水源,完成现有城西取水口西移、开挖生态湖工程方案的预可行性论证工作。深入开展平安盐城、法治盐城建设活动,完善大防控格局和大调解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效解决信访难题,扎实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市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夏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