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责任编辑 于海根

文件选编

盐城市“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

盐政发〔2007〕4号 2007年1月9日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为引导工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做精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我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大市区、沿海、港口和开发区建设步伐,促进集聚节约发展,尽快形成我市新一轮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布局框架。继续保持工业有效投入的快速增长,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的升级和优化,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行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结构高度化、布局合理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找准融入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市场调整的“切入点”,越过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越过苏中地区的地域屏障,在长三角的分工合作体系中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实现全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产业创新,推进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技术创新,支持自主开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施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有效组合与流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环境创新,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工业体系。
——坚持以产业特色集聚为关键。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布局集中、发展集约”的要求,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和行政的手段,加快发展链式经济、块状经济和集群经济。
——坚持以培植区域经济增长极为目标。从抓项目到抓产业的转变,从抓企业到抓集群的转变,从抓经济增长点到培植增长极转变,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大市区建设、沿海开发和开发区提升上来,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
——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大项目、大企业、大集群、大产业”的思路,围绕全市经济总量扩张、产业升级、布局优化、质态提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龙头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努力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构造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推进全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遵循市场化、集聚化、差别化、国际化、集约化、自主化、清洁化、协调化等原则:
——市场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集聚化增长。产业集聚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按照产业链特点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特色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增强集聚、创新和产出功能。
——差别化竞争。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广泛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合理引导产业布局,避免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和地区间恶性竞争,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确立盐城工业经济的战略定位。
——国际化提升。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承接国际资本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集约化布局。把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向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的大企业集中,淘汰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条件差、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推进加工组装型制造业调整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
——自主化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企业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加快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再创新步伐,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推进纺织、机械和化工等骨干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进技术开发市场化服务进程。
——清洁化生产。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作为产业布局规划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各类企业、园区的环境标准体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水平,保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协调。
——协调化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带动现代化大生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开放式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
二、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三)主要目标。 全市工业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发展,发展取向由外延扩张转向提升层次,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打造沿海制造业基地,提升12个营销收入超百亿元的省级开发区,培育30个特色鲜明、营销收入超20亿元的工业集中区。
——产业规模质量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培植1个销售超千亿元、2个销售超500亿元的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
——产业配套水平明显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下降到15%左右,工商企业物流外包比例提升到35%。
(四)发展重点。 做强做精汽车、纺织、机械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化工、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我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主攻轿车,提升客车,开发专用车,提高汽车零部件的配套水平。一是轿车。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新品开发步伐,形成合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抓紧发展中、高级轿车,努力使主导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确保到2010年形成43万辆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客车。切实加快中高档豪华客车和底盘项目的实施进程,尽快形成1万台客车和2万辆底盘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客车制造和出口基地。三是专用车。进一步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专用车辆。四是汽车零部件。面向国际、国内配套和售后维修市场,提高关键件、高技术零部件的配套比重,增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建成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机械制造行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攻克和推广应用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对接,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开发,提高产业层次。一是农用动力及机械。加快发展新一代新型环保节能发动机、大中马力拖拉机和技术含量高的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园林机械和其它农机终端产品。二是新型纺织机械。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纺机生产基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加大新品研发力度。三是高精度机床制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生产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组合机床、数控齿轮加工设备和数控激光切割机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四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加强对环保技术及新型环保装备的研发,发展高技术的除尘设备、余热锅炉、污水处理、化工机械、建材机械、轻工机械等新型环保装备。五是油田设备制造。推进油田机械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生产高技术的油田钻采设备、高性能油井管等。六是物流装备。进一步加大物流装备制造基地的推进力度,加快建设物流装备生产基地。七是风电设备。抢抓风力发电快速发展的机遇,支持风电企业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成套设备,不断提高风电设备的就地生产比重。八是船舶制造业。加快提高内河船舶制造业规模和水平,积极发展大吨位船舶。
——纺织行业。立足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突出原料、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原料,积极研制生产高仿真、高强度、高模量、多功能、超细纤维等特色产品。加快天丝、聚乳酸纤维和碳纤维的开发,加强棉、麻、丝的改性研究,拓展可再生纤维资源,加大非棉天然纤维应用及废旧纤维的回收利用,加速纺织原料的更新换代,促进纺织循环经济的发展。面料,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重点发展高档、高支、精梳纱线和高档坯布。积极开发防缩、防霉、阻燃、仿真、抗皱、抗静电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推广纳米、微波、超声波、远红外、生物酶等加工技术,提高面料的质量和档次。终端产品,着重提高CAD、CA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与设计开发水平,培养一批设计人才,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装饰用纺织品以提高整体设计水平为重点,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个性化家居配套装饰纺织品,进一步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栽培基材等产业用纺织品。
——化工行业。一是重点突破石油化工。依托现有港口和化工园区,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建设1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填补我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的空白,形成以丙烯、乙烯和苯为基础原料的产业延伸链。支持在大丰港、陈家港建设2000万立方米石油商业储备项目。二是不断扩大基础化工。根据我市化工生产的实际需求和产业布局,支持发展“三酸两碱”基础化工项目在化工园区布局,实现基础化工原料的区内供给。三是努力提高精细化工。大力发展新型、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新品种农药和中间体,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鼓励在化工园区发展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和先进、清洁化工新工艺、新技术。四是着力做强橡塑化工。大力发展工程轮胎,形成系列化、高档化和规模化,开发各类汽车橡塑配套件,在更多品种和数量上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和国内外汽车企业配套。
——轻工行业。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光机电一体化和智能控制、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以及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不断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食品、造纸、制鞋、新光源等产业关联度高、拉动作用强的重点行业。扩大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不断适应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变化。
——建材行业。水泥行业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速中小水泥企业淘汰机立窑,利用现有设施建设年产100万吨规模以上的水泥粉磨站;开发新型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建筑涂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新能源行业。风力发电,重点是充分发挥沿海风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超大容量、智能化、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加快建设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5个风力电场,到2010年形成100万千瓦发电能力。生物能发电,开发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气化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支持开发甜高粱杆生产燃料乙醇项目。LNG燃气电厂,加快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积极推进沿海港口开发建设LNG电厂。火力发电,全力推进射阳港三期、陈家港电厂两个2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和市区230万千瓦热电机组建设。大力推进发展电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
——新材料行业。大力开发纳米技术,重点发展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性橡塑制品、精细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差别化、复合化、功能化纺织新材料,新型玻璃纤维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
——生物工程。重点围绕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能源、环境五大领域的开发利用,选取重点技术和产品群,重点突破,加快生物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新兴产业。
——新医药行业。重点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突破对缓释、控释、渗透泵和透皮吸收技术,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实现一、二类药物的规模生产。
——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组织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各类开发区和港口为依托,建设一批与工业发展配套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支持管道运输建设。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兴办物流企业,加强对传统物流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快工业内部物流功能的完善和调整,加强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的配套和管理,推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系统与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集成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在盐城实施更加重大的对外开放政策,努力突破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切实加快纺织品等适合我市发展的大型交易市场。继续推进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努力提高金融营销水平,切实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盐城实际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力引进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三、工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重点是依托大市区经济圈、沿海经济带、各类省级开发区,加快我市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
(五)加快启动沿海经济带建设。 以大丰港为重要节点,沿海产业带重点布局和发展以利用特定自然资源、国外资源为主的新型能源、化工、造纸、海洋食品和海洋医药等海洋产业,培育临港产业群,逐步建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和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
(六)切实增强大市区经济圈辐射带动能力。 把做大城市和加快工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市开发区、城南新区、亭湖开发区、盐都新区错位发展,将建区和造城相结合。大市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机械制造、印刷包装、高档纺织、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大市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七)全力加快推进开发区建设。 全面提升开发区整体建设水平,以12个省级开发区和2个化工集中区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特色发展。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集聚、创新和产出功能,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引导县(市、区)开发区向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方向发展,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进有条件的开发区向高级形态转化,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强度、技术密集度和投入产出率,依靠增量质态提升,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四、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
(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龙头和支撑作用,推进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激发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采取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构建信息化平台,大力提高企业系统集成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水平。
(九)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推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和要求,完善全市50强工业企业评价认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增强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和带动作用。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名牌,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全民创业,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私营个体经济的生力军作用。
(十)保持工业投资稳步增长。 一是继续开展以重点工业项目为主的项目推进活动。创新项目推进工作思路,建立以重大工业项目开发与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实施一批重特大项目、龙头型项目,全面提高工业重点项目推进的水平和效率。二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理念,提高招商效率,优化招商环境,加快实现大招商向招大商的转变。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融资平台,吸引国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盐城。三是继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按照“六放”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使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在市场准入、规费清理、资金融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拓宽领域,简化手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增强民间资本的投入能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吸引和集聚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工业领域。
(十一)促进工业节约发展。 落实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组织实施一批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推行清洁安全生产,推广应用清洁先进工艺和技术,开展“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先进企业”创建活动。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围绕高能耗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强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培育具有较高水平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加强土地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
(十二)提高工业国际化水平。 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加大对产业链长的龙头型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内资与外资企业的产业配套。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开展跨国合作经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十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制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的人文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产业、财税、信贷、土地、环保、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规划纲要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根据各县(市、区)工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和区位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与技术水平、投资强度、产品方案挂钩的产业准入门槛,研究制订节地、节能、环保等政策。推进为工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立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平台。加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十四)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市有关部门要以本规划纲要为主要依据,制定全市“十一五”工业主要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要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激励机制,认真组织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适时发布相关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建立敏捷高效的产业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全面促进规划实施。市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规划纲要的执行效力。各县(市、区)要将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本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推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全市服务业发展意见

盐政发〔2007〕69号 2007年3月22日

2007年是实施服务业“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服务业加速发展的突破年。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要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倍增、吸纳就业人数倍增、缴纳税收倍增的目标,结合全市服务业工作会议上明确的工作部署和推进举措,2007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总体目标,在产业上,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构筑与我市产业相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产服务体系;在区域上,突出发展城市服务业,努力拓展和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和生产、生活条件;在载体上,突出发展中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通过集聚区建设,带动全市服务业创特色、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升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一、发展目标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5%,力争达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增长15%,力争达16%;实现地税增长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实施当年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0个。市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分别提高1和0.8个百分点。
二、发展重点
(一)以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目前,我市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物流成本普遍较高。要紧紧抓住当前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以建设物流园区、发展多式联运、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突破三大物流园区。城北物流园区:在完成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先期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延伸北环路、新洋路、通富路、蛟龙北路,建设串场河和范公路大桥,使园区道路内外畅通,同时,加快华通行、华健、亚邦医药和明珠商贸、五金机电、农副产品等投资超亿元的物流和市场项目建设,确保把城北物流园区的建设框架全面拉开。江苏里下河物流中心:重点建设煤炭、农资、钢材等专业仓储区和交易市场,配套建设港池、道路等设施,使里下河物流中心成为主要大宗生产资料交易、配送集中区。大丰港物流中心:开辟大丰至连云港、上海和韩国的釜山、平泽等国际国内航线,建设集装箱堆场,引进海运企业和国际货代公司,扩大港口业务,同时建设诚通大丰物流中心、大丰港建材城、悦达汽车城及棉花、石化市场,申报保税仓储区,为把大丰港建成苏东沿海物流枢纽打下基础。建设六个专业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物流,盐都纺织原料、粮食和烟草物流、东台农资物流、响水化学危险品、阜宁内河港物流等专业物流中心,不断提高我市物流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悦达物流、中捷物流等已经按照第三方物流运作的物流企业,要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促其尽快按照现代物流要求,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做大做强目标;对创美家量贩、盐都医药物流、烟草物流等生产和零售企业自办的物流基地,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逐步把物流配送业务与生产和零售业务分离开来,按照“第三方的要求”进行规范和提升,逐步走向全社会服务,成为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正在建设的属于第三方物流的项目,要引导企业立足高起点,把目标定位在提供整个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上,尽力培育一批真正意义上现代化物流企业。
(二)围绕服务生产和生活,加快发展大型商品市场。 重点依托汽车、纺织等支柱产业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降低生活日用品交易成本,建设一批区域性、以批发为主的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与产业集群相配套、互动的销售市场集群。在服务生产方面,重点加快建设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南部东台、大丰段,建设江苏碧城农资城和大丰建材城,加快发展农资、建材等市场;市区重点推进西南片区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销售的专业市场及城北片区纺织品、小商品等市场集群培育,加快汽摩城、五金机电市场、名都国际纺织城等项目建设;北部滨海、响水段以建材和装饰装璜材料市场为主,力争通过2~3年努力,在全市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配套功能完善的市场集中群。在服务生活方面,启动实施市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工程,积极开展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试点工作。今年新建和改建缤纷亚洲邻里中心、盐东农贸市场、翠洲嘉园农贸市场、盐都潘黄农贸市场等十个农贸市场;同时,围绕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启动建设先锋农副产品信息交易中心,打造面向全国的农产品信息交易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和苏北(盐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并分期投入使用。
(三)以创建特色品牌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按照“重抓沿海、突破市区、提升湖荡”的发展思路,以景点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重点,强化旅游项目建设,齐心协力打造特色景区。全力做好以丹顶鹤为重点的湿地旅游经济区突破工作,大力推进丹顶鹤、麋鹿、大纵湖、九龙口、东台沿海湿地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建设,新创国家级旅游景区(点)10家,其中新创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举办首届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塑造特色品牌形象;提升和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促进以宾馆饭店为重点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新增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的旅游饭店10家,其中达到五星级标准的旅游饭店1家,达到四星级标准的旅游饭店3家,全年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15%以上,提高旅游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旅游产业。
(四)以满足居民多样需求为重点,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综合近年来的发展形势,我市房地产业仍然处于快速上升期。07年重点是适应居民住房消费多样性要求,加快建设不同层次的商品房,更加重视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供给,适度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中高档住房,使商品房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吸引更多的人到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居住。重视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市及县(市)老城区置换出来的土地,原则上都用于商业地产开发,以此改变城市形象,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载体。
(五)以提升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大市区服务业。 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一批特色街和专业市场建设。在大力引进金鹰国际、沃尔玛等知名企业的同时,把剧场路商业街、盐渎公园等商业圈规划建设好。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五大新城区商业网点和服务业设施。在继续培育市级商业中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西南新区商业圈和河东新区商业圈建设。二是抓市区重点企业。继续实行服务业重点企业契约式服务,督促市区10家重点服务业企业严格履行服务协议,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贡献份额,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改进服务企业行为。严格按照“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服务什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挂钩服务的水平,为企业在政策上、工作上和项目上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加速其做大做强步伐。
(六)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实施“千村百镇”市场工程。重点构建农民生活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两大连锁供应网络,今年要确保新建镇村两级各类农家店300家。其中镇级农家店不少于50家,村级农家店不少于250家,年底全市各类农家店总数要达到1500家。二是加快建设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继续搞好“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覆盖工程”试点工作,支持和鼓励发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博击市场的能力。三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想干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见效快就培训什么”的要求,优化专业设计,提高培训水平。四是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鼓励建立农信担保公司,为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缓解农民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困难。
三、工作举措
1、造浓发展氛围。 按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要求,在全市开展“对照工业找差距”大讨论活动,着力排找七个方面的差距:即排找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排找组织化程度上的差距,排找政策标准上的差距,排找投放精力上的差距,排找服务环境上的差距,排找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上的差距,排找考核力度上的差距。通过大讨论,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努力在全市形成“工业是主导产业、服务业是先导产业”的共识,营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2、突出项目推进。 继续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全市面上主要抓当年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100个重点项目,坚持与工业“三百工程”项目同等办法、同样考核、同步推进,明确主要领导挂钩承包,全程服务,并列入到全市“家家到”项目观摩,及时跟踪督查,确保年内抓出成效。市区重抓23个列入八大类服务业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市领导挂钩和责任部门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督查、定期会办、定期通报,确保所有项目顺利推进。
3、狠抓招商引资。 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要素供给、引进新的理念、提升管理水平的主要举措,按照“主攻大客商,突出大项目,谋求高成效”的要求,转变招商思路和办法,努力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宣传造势。在招商的重点地区,通过报纸宣传、召开发布会、举办电视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宣传造势力度,尽力让客商了解盐城情况、知晓盐城服务业发展态势,激发客商的投资热情。二是突出专题招商。全年重点开展现代物流、大型商品市场、旅游景点和市区服务业集聚区等四个专题招商活动,其中:大型商品市场和市区服务业集聚区的招商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现代物流招商工作由市经贸委牵头负责,旅游景点推介和招商工作由市旅游局负责。三是突出大项目、大客商。对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各相关部门要抓紧形成专题招商资料,派出专门人员到相关领域的知名企业去专题推介,要排出一批全国同行业前20强或地区同行业前1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组织专门人员,实行小分队登门招商,力争招引一批有实力、广辐射、强带动的服务业企业来盐投资,力争在引进大客商方面有所突破。
4、培育重点企业。 大企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是体现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07年要按照“培大培强”要求,对现代物流、商品市场、商贸、旅游、科技服务等主要服务行业的服务业企业,按规模排出行业前三名,作为全市重点支持的服务业企业。市区已经确定了10个重点企业,今年要排到20个,各县(市)也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扶持和周到服务等多种途径,鼓励企业搞重组、上项目,尽快实现从市内龙头到全省知名的跨越。
5、加快集聚区建设。 借鉴广东、山东等地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坚持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服务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启动规划编制。依据大市区服务业规划要领,委托专门机构对各个集聚区开展调查研究,并进行规划编制,明确各个集聚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二是做好集聚区项目包装、设计和推介工作。对每个集聚区项目,都进行精心策划和包装,做深做细前期准备工作,面向全国乃至更广的领域开展专题招商。三是集中力量突破城北物流园区、河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集聚区建设。城北物流园区将加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并加速启动明珠商贸城、华健、亚邦医药等进区项目建设;河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将重点建设悦达远东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加快建设科技园二期工程、会展中心、国际投资创业中心、国宾馆及高校园区服务区;旅游集聚区将加快建设丹顶鹤放飞广场和水禽湖游步道项目、大洋湾生态运动园项目、大纵湖露天观音、小渔村宾馆和七子岛建设项目和盐渎公园休闲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集散功能。
6、强化组织推进。 着重做到“三个一”:即完善一套规划体系。认真编制大市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商贸、市场、物流等专项规划以及六大集聚区规划。健全一套工作机制。抓紧充实市委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市服务业办公室在重抓基础、重抓规划、重抓协调、重抓项目和重抓市区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会办解决好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整合“三区”推进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落实市委服务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责任,把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确保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一套统计台账。按照“科学分类、规范统计”的要求,抓紧制订以服务业定报企业为主体的统计制度,健全统计网络,改进统计方法,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统计数据和信息。同时,要加快建立服务业投资与经营情况定期公布制度,完善服务业专项统计工作。

盐城市市区城市防洪工程近期实施方案

盐政办发〔2007〕64号 2007年5月21日

为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立市区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城市防洪保安能力,根据《盐城市城市防洪规划(2000~2010)》,结合市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突出解决老城区基本不设防的问题,重点实施市区第Ⅲ、第V防洪区防洪屏障和重点排涝工程,使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增强城市防洪保安能力,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依据规划,加快治理步伐。 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主要依据《盐城市城市防洪规划(2000—2010)》和全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结合2006年市区城市防洪抗灾中暴露的问题,确定建设项目和工程标准。
(二)适应工情、水情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高防洪保障能力。 对通榆河以东新城区,针对DYK第二工厂等一大批新建企事业单位和居住区防洪保安的需要,扩展原有任务范围,解决突出问题。
(三)远近结合,优先解决防洪中暴露的紧迫问题。 在抓紧实施第Ⅲ防洪区大包围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局部重点地段的防洪排涝问题。
(四)按行政区域和项目性质切块包干负责。 市本级负责流域性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盐都区、亭湖区、市开发区分别负责辖区内市区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设任务。
三、主要任务
市区城市防洪工程近期重点实施城市核心区即第Ⅲ、第V防洪区防洪屏障及重点排涝工程,计划完成投资38821万元。按照市区分片发展合力建城的意见,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分别由市本级和盐都区、亭湖区、市开发区组织实施,具体项目安排为:
(一)市本级:具体负责串场河西闸站、蟒蛇河防洪闸、串场河防洪闸、大新河闸站等4项工程的建设任务,计划完成投资19858万元。
(二)盐都区:具体负责大马沟调尾工程,大马沟东侧、新河北侧堤防加固工程,大马沟、新河、串场河沿线16座防洪闸工程,大马沟、新河沿线7座排涝站工程以及12条计77.52公里河道疏浚工程的建设任务,共38项,计划完成投资11284万元。
(三)亭湖区:具体负责11#排区小新河、跃进河沿线7座防洪闸工程,通榆河沿线2座排涝站工程以及16条计40.89公里河道疏浚工程的建设任务,共25项,计划完成投资3579万元。
(四)市开发区:具体负责三墩港北侧堤防加固工程,12#排区跃进河、西潮河沿线5座防洪闸工程、通榆河沿线3座排涝站工程以及10条计30.42公里河道疏浚工程的建设任务,共19项,计划完成投资4100万元。
盐都区实施的新建防洪闸3座,加固防洪闸4座,河道疏浚7条以及大马沟调尾工程,涉及投资3781万元的项目;亭湖区实施的河道疏浚13条,涉及投资2030万元的项目;市开发区实施的河道疏浚3条,涉及投资318万元的项目。市对其中工程部分的费用进行适当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市水利局会同三个区提出具体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执行。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盐都区、亭湖区、市开发区和市发改委、水利局、监察局、财政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局、交通局、审计局、广电局、盐城供电公司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组织、推进和督查。
(二)加强协调配合。 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市发改委做好工程项目立项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监督工程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市国土局做好用地征用手续办理工作;市规划局做好“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违法建筑拆除、工程建设手续办理等工作;市建设局做好市区河道水环境工程的建设、拆迁安置以及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的拆除、重建等工作;市水利局做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上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批、工程质量监督和组织实施市本级工程建设等工作;市交通局做好串场河、蟒蛇河航道改道和工程实施阶段断航管理工作;市公安局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治安维护及有关案件的查处工作;盐城供电公司负责工程供电线路的实施;市广电局和盐城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相关部门做好工程实施范围内所属设施的拆除、重建工作。
(三)严格工程管理。 市区城市防洪工程项目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立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等制度,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盐都区、亭湖区和市开发区负责建设的项目,由各区按拟定的分期实施计划和年度目标要求,分别组织编制前期勘测设计文件,报市水利局技术审查、市发改委审批后组织建设。市本级负责建设的涉及流域防洪的项目,由市水利局组织编制前期勘测设计文件,报省水利厅技术审查、审批;其他项目由市水利局组织编制前期勘测设计文件,报市发改委审批。
(四)落实工作责任。 将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落实各级责任,强化督查考核,定期检查通报进展情况,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全市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盐政办发〔2007〕74号 2007年5月25日

为大力推进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着力解决城市道路交通行车难、停车难、走路难和交通秩序乱等突出问题,规范交通行为,改善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根本好转,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政府决定,自2007年5月起至2008年1月止,在全市统一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整治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举,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运用宣传教育、执法管理、硬件建设等多种手段,改善城市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营造安全畅通、和谐文明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二、整治目标
城市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改善,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完好,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组织、路口渠化、信号配时科学合理;以大运量公交方式为主体、线路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系统初步建立;市民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文明交通素质明显提高。
三、整治步骤和措施
整治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具体步骤和措施为:
(一)动员部署阶段。 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本地范围内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各地要按照本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宣传发动,抓紧部署实施。要在市区和县(市)城区举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启动仪式;举办好为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集中宣传周。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目的意义,营造整治氛围。
(二)整治实施阶段(2007年5月17日至10月31日)。 各地要按照整治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调查摸底,查清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实施整治。
1.整治城市道路交通路口通行秩序。继续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加大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积极开展“文明交通示范路口”创建活动。加强城市交通高峰时间指挥疏导,整治机动车违规转弯、掉头、变道和不按规定让行等违法行为,切实改善城市道路交通通行秩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定期组织文明交通志愿者上路开展交通违法劝导活动,引导广大市民遵守交通安全法规。
2.整治重点街区和路段交通秩序。开展“文明交通示范路(街)”创建活动,以繁华商业区、机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城市出入口等窗口地区和学校、医院周边道路为重点,进行综合整治,从严查处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行为;挖掘“后街里巷”资源,加强区域交通组织,改善主要街区和路段交通秩序。市区和县(市)城区要排出一批道路交通“乱点”、“堵点”,查清范围、重点时段、表现形式,明确整治措施、期限、责任人,挂牌治理。属于管理方面原因的,要及时整改到位;属于道路设施等方面原因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完毕。
3.整治静态交通秩序。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和城市公共停车需求,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制定停车泊位配建和停车收费标准,鼓励社会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按照《城市道路内汽车停车泊位设置标准》(DGJ32/TC02—2005),规范路内临时停车场设置,充分利用次干道、支路开辟临时停车场,在居民小区周边道路设立夜间停车保管站。要理顺停车管理体制,明确停车管理的牵头负责部门。完善停车设施,建立停车诱导系统,方便驾驶人就近停放车辆。加大巡管力度,从严取缔违法停车行为,对妨碍交通,特别是堵塞消防通道、妨碍消防设施使用的违停车辆,一律拖移。规范繁华地段、窗口地区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对长期停放无人认领的非机动车予以清理。组织开展清理整顿违法占道挖掘、经营、堆物、搭建等行为,还道路于交通。
4.整治重点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对公交车、出租车乱停乱靠、闯红灯、随意变道、掉头、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严格处理,同时抄告行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督促其加强教育管理。对公交、出租企业营运车辆实行交通安全信息记录制度,建立交通违法排行榜,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无牌无证摩托车、电瓶三轮车、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的,要坚决查扣。严格渣土、环卫车辆管理,从严整治抛洒滴漏等违法行为。要对机关公务车辆、警车、军车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处罚,抄告所在单位,列为机关作风评议内容。
5.完善道路和交通管理基础设施。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增加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改善道路通行条件。落实道路规划建设“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监控设备等交通安全设施。完善行人过街信号灯、人行横道线、提示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保障行人交通安全。加强交通组织研究,完善单向交通,推进路口渠化,优化路口信号,积极推广绿波控制、信号错时配置技术,协调区域信号配置,增强点、线、面交通信号控制的科学性,确保指路标志的系统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6.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06〕112号),编制实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深化行业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尽快建立起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设置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公交专用道路系统,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着力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大力发展公共汽车,推广应用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组织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倡导步行上下班、错时上下班等理性出行方式。
(三)巩固深化阶段(2007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地要按照边整治、边巩固、边提高的要求,深入查找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体制、机制、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城市道路交通长效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机制,公路交通设施由交通部门负责建设,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由建设部门负责建设,全面落实交通设施与道路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同验收的“四同”制度。尽快落实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和道路、桥梁施工积极开展交通影响分析评价,落实整改措施,减少路桥施工和建筑项目对周边道路交通系统的影响程度。
(四)检查验收阶段(2008年1月1日至1月31日)。 各地要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认真进行验收和总结。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参与检查验收,评议整治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在2008年1月10日前将综合整治总结上报市政府。市有关部门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整治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四、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综合整治作为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的基础抓紧抓实。为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全市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展改革、经贸、公安、建设、交通、规划、城管、教育、工商、质监、安监、监察、文明办、共青团、广电、盐阜报业集团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负责对综合整治工作的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和考核验收。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细化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落实责任,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组织开展好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要完善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推动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督查指导,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量化整治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检查考核,实行奖优罚劣。要加强督查指导,通过下派工作组、督导组和开展专项督查等多种办法,切实加强对综合整治各项措施贯彻落实过程和结果的督导,确保一抓到底、取得实效。开展综合整治过程中,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大对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公安、城管等执法机关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效能勤务机制,广泛运用科技装备,提高执法效率。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要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贯穿整治工作的始终,以交通安全“五进”活动为载体,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综合整治的重要性、目标要求和工作成效。要区别不同对象,根据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驾驶人等不同群体的交通行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市民的交通法制意识和文明交通意识,做到文明开车、文明骑车、文明走路。要丰富宣传形式,选择典型交通违法行为和重特大交通事故案例,在新闻媒体和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以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展播,增强宣传效果。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

盐政发〔2007〕140号 2007年6月3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节约能源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根据有关节能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现就加强全市节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调整经济结构为根本、科技创新为关键、依法节能为保障,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厉行节约,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主动参与的格局,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切实把节能工作的要求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实现“十一五”期末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0%;第三产业(包括交通、旅游、商贸等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5%;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机关用能总量减少20%;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的能耗指标也要有所下降。
二、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体系
(一)实行能耗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将节能降耗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内容,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
(二)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公报制度。 从今年开始,市经贸委、发改委、统计局每年向全社会公布全市及各县(市、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降低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力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市及各县(市、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未达到节能降耗目标的重点用能单位,应当予以通报公示,并限期改正。
(三)实行淘汰落后制度。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四)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由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进行评价,对未按规定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审批部门不予审批、核准。
(五)完善能源统计制度。 统计部门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完善能源统计指标和统计网络体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企业按《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CBl7167-2006)要求配备计量器具,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确保能源统计数据准确可靠。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耗原始台帐、统计台帐,定期对主要用能设备以及本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能
(一)工业领域。 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市重点抓好百家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各县(市、区)重点抓好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
(二)建筑领域。 要按照《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实施建筑节能的通知》精神(盐政办发〔2006〕48号),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城镇以上所有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全面执行节能50%的节能建筑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力推广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重点是墙体节能系统、门窗、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宾馆、饭店、大型商场、会场、办公楼等公用建筑整体用能效率。
(三)交通领域、农业和农业机械。 通过运力结构调整、大吨位货车和标准化船型推广以及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鼓励使用醇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加快老旧汽车、船舶等的报废更新,限制和淘汰能耗超标的交通工具,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大力推广汽车等运输工具节油技术;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鼓励发展秸秆气化,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步伐。
(四)商业及民用领域。 着重推广采用高效办公设备、节能家用电器和绿色照明产品。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
(五)政府机构节能。 要以节电、节油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机关用能总量,抓好办公楼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公务车节能,办公区域要全面推行绿色照明,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城市亮化工程要根据季节限日限时。空调温度设置要求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全面推行节能采购,逐步建立完善能耗定额管理制度。通过设施设备改造以及在办公、用车、采购等制度与管理方面探索和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机关的节能降耗工作。
四、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一)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 按照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努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快提高工业附加值率。贯彻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高消耗产业的发展,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二)加大节能降耗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力度。 科技部门要把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鼓励支持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各行业要组织制定和实施分行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计划,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设备、工艺和新材料,组织实施绿色照明、普通汽轮机改造、非晶变压器改造等重点节能降耗改造工程。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及时跟踪国内外不同行业的能耗水平,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做好政策研究、信息咨询、技术推广、交流与合作服务等工作。
(三)加快节约原材料技术进步。 通过推广和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提高原材料的成材率和利用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加强对节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发,实现废弃物再生利用,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提高原材料重复利用率;加快发展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原材料的替代,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
五、加强节能监督管理
(一)加大节能执法力度。 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以及机关、商厦、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用能及淘汰落后情况;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节能评估规定的执行情况。
(二)加强建筑节能实施过程的监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监理、节能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建筑节能设计、检测和验收标准。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设计或未能进行节能计算的设计图纸,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各有关审查单位、竣工验收机关和房产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三)严格用能设备能效准入。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已颁布的产品能效标准。加大对市场销售的用能产品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能效标识管理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能效标准用能产品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六、健全节能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市经贸委牵头负责全市节能日常工作,抓好工业和商贸业节能工作;市建设局负责建筑领域的节能工作;市交通局负责交通领域的节能工作;市农业局负责农业节能工作;市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节能工作;市级机关管理局负责落实市级机关节能目标;市科技、财政、统计、规划、环保、国土资源、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各县(市、区)、市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
(二)加大政府对节能的支持力度。 市财政将逐步建立对节能的支持政策,各县(市、区)都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的扶持力度,并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落实好国家关于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 全市“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的节能降耗工作,要按照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抓紧制定分解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考核。
(四)加强节能监察机构建设。 按照国务院决定精神,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能源利用监测(监察)制度,尤其要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监测(监察)分析,执行严格的能源利用数据评估和使用制度。强化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
(五)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大力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和工作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组织好每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要将节能降耗纳入各级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节能降耗先进典型和经验,曝光严重浪费能源的行为和现象,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节能意识。

盐城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盐政发〔2007〕153号 2007年7月24日

一、“十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我市按照全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旅游培增计划,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二年实现突破,三年明显见效”的工作目标,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处于起步阶段的盐城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529.91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8%;实现旅游总收入38.04亿元,年均增长9.6%;接待入境旅游者4.07万人次,年均增长31.5%;实现旅游创汇2125万美元,年均增长25.5%。
(二)旅游规划体系日益健全
“十五”伊始,我市集中力量完成了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于2002年由市人大审议通过,市政府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旅游工作的着力点与工作方向。2003年底,邀请国际知名旅游规划公司高起点、高水平、高层次编制了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规划。目前已有5个县(市)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工作,19个景区(点)编制了总体规划,3个景区(点)编制了修建性详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日益完善。
(三)旅游景区(点)建设取得初步突破
加大了景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积极指导创建国家A级景区(点)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景点建设取得初步突破。据统计,“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旅游景点项目投资近9亿元,近40个旅游区(点)对外开放,新增国家AAA级景区2个、国家AA级景区7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射阳息心寺等一批原有景区(点)规模不断扩大,档次逐步提高。涌现了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新景区(点),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大丰斗龙庄园、射阳洋马十里菊香等景区(点)通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检查验收。
(四)旅游产业要素日趋完善
“十五”期间,我市盐宁高速、盐通高速建成通车,纵贯东部沿海,连接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堤公路,新长铁路开通了至哈尔滨、西安、成都等地的铁路客运,盐城至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线正式通航;旅游饭店规模逐步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星级饭店总数已达42家;餐饮特色逐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旅行社有序发展,旅行社总数已达52家,其中国际社1家;导游员队伍不断扩大,新增导游人员770人;具有盐城地方特色的优秀旅游商品不断涌现,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初具规模,城市的现代化旅游功能和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日趋完善。
(五)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每年组织盐城金秋旅游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各类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推介。整合市内宣传资源,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开辟专栏,建立盐城旅游网站,编写出版《盐城文化旅游系列丛书》及旅游画册,初步确立了盐城旅游特色品牌形象,“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和“湿地之都,水绿盐城”城市名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六)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初提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经过全市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2005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创优验收组的检查验收,取得明显成效。
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我市旅游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加以解决:一是旅游景点建设投入不足,旅游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旅游总收入及入境人数总量偏小;四是旅游宣传促销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全市旅游业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我市旅游业“十一五”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目前世界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0~15%,而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从国家产业政策来看,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是国家鼓励扶持的重要产业。
从长三角区域旅游需求来看,该区域旅游需求总量大、频率高、个体消费能力强。
从我省来看,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我省“十五”旅游倍增计划提前完成,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位居前列,旅游大省的地位已经牢牢确立,旅游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2005年,省旅游局审时度势,提出到2010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的奋斗目标。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将为我市旅游业“十一五”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盐城地处江淮平原的东部、长江三角洲的北部边缘,东临黄海,南近长江,区位优势明显,系位于“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正在建设的沿海高速公路和准备开发建设的沿海铁路都将经过盐城,定会为盐城的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盐城接受京、沪等特大城市的辐射提供了良好的纽带。
随着上海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辐射扩散效应的增强,以及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海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盐城与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必将日益密切,盐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将日益凸显,并将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都市交通圈范围。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必将为我市带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都市圈巨大的客源。
盐城位于我省沿江和东陇海线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点发展沿江、沿沪宁、大力发展沿海、积极发展东陇海线”的四沿战略和建设“沿海经济带”的决策,将进一步推动盐城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沿“陇海—兰新”铁路经济发展轴地区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也将有效地促进盐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我市旅游业“十一五”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比较优势。
盐城旅游资源拥有湿地生态、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地和海盐文化三大特色,其中湿地生态资源是我市最独特、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东部沿海滩涂683万亩,约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全国的1/7,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西部泻湖型湖荡湿地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市区有以大洋湾等为代表的城市湿地。这些湿地所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资源独特,类型全面多样,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是旅游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为我市旅游业“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要素迅速发展,景点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已有近40个旅游区(点)对外开放,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AAA级景点2家、国家AA级景点7家;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以星级饭店建设、国际旅行社成立为标志的旅游产业要素日趋完善,旅游接待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星级饭店已达41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0家;拥有国际旅行社团1家,国内旅行社52家。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市区至市内主要景区(点)道路已全部实现了黑色化,海堤公路已全线通车,盐城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温州及韩国首尔等国际国内航线,宁靖盐高速全线贯通,沿海高速盐通段建成通车,盐城至上海、苏州、无锡等长三角核心客源地区的车程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通过建设百万人口大市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盐城建设成旅游城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机制创新、打造精品、市场开拓三大重点,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充分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引导,主打湿地生态旅游休闲,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要客源市场,以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重点,全力打造五大旅游经济区,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产业要素水平,着力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盐城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盐城旅游在全国全省的位次,全面提升盐城旅游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力争到2010年建成旅游大市,把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建成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公园、亚洲东部最佳的生态旅游公园,尽快使我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东方湿地之都,为全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二)规划目标
1. 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支柱产业。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至2010年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1300万人次,年均递增19.6%,海外旅游者达到15万人次,年均递增3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递增24.0%,实现旅游创汇9000万美元,年均递增33%;旅游增加值53亿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支柱产业。
2. 旅游产品彰显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我市湿地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全力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五大旅游经济区,形成以湿地休闲度假为龙头,观光游览、红色旅游、专项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城市,使我市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东部沿海湿地生态旅游首选城市。
3. 旅游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旅游产业经济具有较大规模,特色旅游品牌具有较强吸引力,市场营销能力达到较好水平,产业要素协调发展,基本适应和满足游客需求。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初步建成“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公园、亚洲东部最佳的生态旅游乐园”,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世界级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建成五星级旅游饭店4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0家。旅行社发展到1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
4. 旅游管理和服务力争达到一流水平。以人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无障碍体系、标准化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从业人员诚实可信、业务娴熟、服务文明,初步达到“亲切、舒适、便捷、安全”优质旅游环境要求。重点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高级管理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80%以上,部门管理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60%以上。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获饭店职业英语(或其他外语)初、中级等级证书的员工人数达到80%。导游人员中,中、高级导游人数达到10%以上。
5. 旅游环境和谐友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6%,城市空气质量大于或等于330天/年;人文环境优化,本地居民诚实、诚信、有情、有义,具有亲善、友好、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四、旅游市场
(一)旅游市场开发定位
当前,国际、国内的旅游市场消费已逐步向需求个性化、内容多样化、取向品牌化、水平差异化、行为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对旅游市场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旅游市场消费发展这一态势,针对我市旅游客源市场实际,扩大市场规模,在巩固现有客源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客源市场,细化目标市场;强化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方法,围绕“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我市滩涂湿地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主打“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加快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步伐,客源市场立足港澳台,突破和主攻韩日市场,辐射东南亚,启动欧美,把我市湿地资源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产品,使盐城走向世界,让世界关注盐城。
在长三角地区,突出我市的湿地生态旅游,打造与上海的城市旅游、浙江的山水旅游、苏南的古典园林、宗教旅游特色互补、市场错位的特色旅游产品。
在江苏沿海经济带,发挥我市独特的湿地资源优势,抓住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机遇,打通“苏东旅游走廊”,使我市的湿地风光与南通的江海风光、连云港的山海风光互为一体,为吸引来自南通、连云港等地的游客打通便捷的旅游通道,打造为长三角黄海生态旅游黄金线路。
(二)市场成长目标
1. 入境旅游市场
实现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15万人次,年均增长32%,其中韩日3万人次,年均增长35%;旅游者人均消费达到600美元以上,年均增长6%以上。
2. 国内旅游市场
国内旅游市场的重点目标:一是扩大市场规模,在优先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客源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向外延伸。二是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比重。三是改善旅游消费结构,增加人均逗留天数,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十一五”期末,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3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6%;旅游者人均消费850元,增长3%左右。

国内旅游市场区分目标

 表66               (单位:万人次)
2010年华东区华北区华南区东北区其他地区
旅游人数950704030210
年均递增(%)2023222022
比重(%)73.15.33.12.316.2

国内重点旅游市场区分目标

 表67               (单位:万人次)
2010年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北京河南广东
旅游人数4001101006070404030
年均递增(%)2122202021212120
比重(%)30.88.57.64.65.43.13.12.3
3. 出境旅游市场
随着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不断扩大,我市出境旅游市场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出境旅游目的地将从新马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逐步扩展到欧洲、美洲、非洲的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市出境旅游人数达4万人次,年均递增20%。
(三)旅游市场开发计划
1. 销策略及措施
我市将全力打造“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旅游目的地形象,采用差异化营销、品牌营销、联合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手段,将我市目的地形象直接传送到旅游客源地和旅游客户。通过会展、网络、旅游公关和旅游宣传促销等方法,策划、包装、推介我市旅游资源和产品。
2. 内旅游市场营销
国内旅游近程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核心旅游市场及周边省市,重点推广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旅游,营销方法以企业营销为主体,政府推动。远程市场包括珠三角、京津唐、中南、西南、东北、华北、陇海铁路沿线等省市地区,重点推广观光、商务旅游,营销方法以政府主导,企业协同。
3. 入境旅游市场营销
入境洲内近程市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市入境旅游的主要市场,其中又以韩国、日本为重点,主推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以及修学、体育健身等专项旅游。洲外远程市场主要指欧洲的德法英意,北美洲的美加和大洋洲的澳新,主推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商务旅游。充分运用客源地主流媒体、旅游专业营销机构以及分销渠道,建立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
五、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
(一)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以“三沿一轴”为框架,三大旅游城市群为核心,九大旅游强市和若干个旅游城镇为支撑,两大跨区域旅游区为延伸的旅游空间布局。结合盐城实际,我市旅游业发展将形成以东部沿海湿地、西部湖荡湿地、中部红色文化与城市湿地三大板块为主要框架,其他旅游区为补充的空间布局。
1. 东部沿海湿地板块
以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龙头,整合珍禽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射阳林场、大丰林场、东台林场及周边区域湿地资源,建设丹顶鹤湿地旅游经济区、麋鹿湿地旅游经济区和东台沿海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重点建设科研赏鹤区、鹤姑娘森林公园、新河滨区(苏东自然农园)、麋鹿野生园、大丰麋鹿村、运河滨水村、海滨森林度假村、海洋文化中心、新港村等项目,同时配套建设射阳河口旅游区、射阳洋马菊花园、射阳海盐文化公园、大丰港旅游度假区、大丰斗龙庄园等旅游景区(点),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
充分发挥我市滩涂湿地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旅游、风力发电场等工农业旅游,将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建设成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公园、亚洲东部最佳的生态旅游乐园。
2. 西部湖荡湿地板块
以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口风景区为重点,整合湖荡湿地、水利旅游等资源,在加快建设大纵湖、九龙口两个重点景点的同时,积极建设阜宁马家荡风景区、淮河入海水道滨海枢纽旅游区、阜宁古黄河入海口旅游区、滨海通榆河枢纽工程旅游区、响水古云梯关旅游区等旅游景区(点),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
3. 中部红色文化与城市湿地板块
以新四军纪念馆、大洋湾生态旅游区、中国海盐博物馆为重点,依托现代化城市群的建设,围绕打造我市红色旅游品牌,把新四军纪念馆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整合新四军纪念地文化,以新四军纪念馆为核心,进一步整合市区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盐城中学正北楼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建军路红色文化精品一条街。并整合盐文化、城市湿地等旅游资源,加快城市精品和标志性建筑建设,抓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标志性、公共性重大工程项目,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做大规模,做出特色,提高品位。同时建设先锋岛旅游区、黄海公园、华都森林公园、世纪公园、枯枝牡丹园等旅游景区,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点,建设通榆河、串场河、蟒蛇河、小洋河等城市水景绿地,构建水绿伴行的生态框架,凸显“水绿盐城”的独特魅力。
4. 其他旅游区
主要有东台西溪旅游风景区、大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阜宁古黄河暨红色经典旅游区和滨海水利旅游区。
东台西溪旅游风景区:完善旅游设施,挖掘“天仙配”神话传说内涵,形成宗教文化旅游区、天仙配主题旅游区、“三贤园”文化旅游区、梨木街商业区和晏溪河风光带的“四区一带”旅游格局。
大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整合盐文化、水浒文化资源,发挥该区域省、市文保单位众多的优势,充分挖掘盐文化、水浒文化内涵,形成盐文化和水浒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
阜宁、响水古黄河暨红色经典旅游区:整合黄河古道、停翅港、羊寨桃花和古云梯关等旅游资源,展示古黄河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整合射阳新四军华中局旧址、大丰白驹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塔、建湖鲁艺烈士纪念塔等红色资源。
滨海水利旅游风景区:突出淮河入海水道和通榆河枢纽等水利工程,展示水利成果,满足游客科普、修学、亲水戏水的需求。
(二)旅游产品
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突出我市的湿地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品牌,积极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观光旅游、城市旅游等旅游产品。
1. 生态旅游
充分发挥我市湿地、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建设五大旅游经济区,把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使我市成为江苏生态旅游的首选城市。
2. 休闲度假旅游
重点打造弶港海滨旅游度假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大丰港旅游度假区、九龙口风景区等景区(点),建成1~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游客提供度假、休闲、观光、居住、商务会展、康体等旅游产品。
3. 红色旅游
全面挖掘、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以新四军纪念馆改造、扩建为契机,整合泰山庙、阜宁停翅港、阜宁芦蒲盐阜区抗日将士纪念塔、建湖鲁艺烈士纪念塔、阜宁华中局旧址、射阳新四军华中局旧址、大丰白驹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塔等红色资源,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方式展示新四军当年在盐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4. 观光旅游
以体验为核心,文化为载体,进一步整合传统观光资源,增加体验、参与等项目,积极开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科技观光旅游,努力发掘盐文化观光产品。
5. 城市旅游
依托现代化城市群的建设,突出“东方湿地,水绿盐城”特色,加快城市精品和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强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形成以观光、购物、商务、会展、节庆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线路。
(三)旅游项目
“十一五”期间,把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旅游业超常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围绕五大旅游经济区建设,重点落实盐城湿地生态公园、新四军纪念馆2个重大旅游项目,大洋湾生态旅游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等10个重点旅游项目、12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项目及其他旅游项目的建设。
1. 重大旅游项目(2个)
重点推进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新四军纪念馆两个重大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7亿元。
(1)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总投资15亿元,其中丹顶鹤湿地旅游经济区的科研赏鹤旅游区、鹤姑娘森林公园、新河滨区(射阳苏东自然农园)等项目建设投资4亿元,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2007年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麋鹿湿地旅游经济区的野生麋鹿园、大丰麋鹿村、运河滨水村等项目建设投资3亿元,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东台沿海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的海滨森林旅游度假村、海洋文化中心、新港渔村等项目建设投资3亿元,其中海滨森林旅游度假村2010年前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200公里旅游道路改造、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元。
(2)新四军纪念馆扩建工程。总投资2亿元。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重点建设新四军文化名人馆、兵器馆等项目。
2. 重点旅游项目(12个)
积极推进大洋湾生态运动旅游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等11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1)大洋湾生态运动旅游区。总投资3亿元,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整体规划开发建设。
(2)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总投资2亿元,重点建设休闲度假、娱乐、餐饮等设施。
(3)中国海盐博物馆。总投资1.5亿元,按照国家AAAA级景点标准,建设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海盐博物馆。
(4)华都森林公园。总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农林果园、里下河风车博览园、生态观光休闲等项目。
(5)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总投资1.6亿元,续建农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
(6)东台西溪风景区。总投资2亿元,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整体规划建设。
(7)大丰港旅游度假区。总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澳洲风情园、湿地高尔夫、金海银滩度假村、灯塔广场、东沙探险等项目。
(8)射阳河口风景区。总投资2.5亿元,重点建设射阳岛主题公园、息心寺福寿园、明湖水上乐园、射阳河低地公园等项目。
(9)建湖九龙口风景区。总投资2亿元,建设湿地观光、水乡风情文化等项目。
(10)黄河古道暨红色经典生态文化景区。总投资1.2亿元,整合阜宁、滨海、响水三县的古黄河资源,共同建设红色旅游、时空黄河、休闲观光等项目。
(11)滨海水利旅游风景区。总投资1亿元,重点建设入海水道、通榆河沿线水利设施展览、水利度假等项目。
3. 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项目(12个)
工业旅游示范点项目7个,分别是:森达皮鞋、澳大利亚袋鼠系列保健品、悦达汽车、东台风力发电、大丰风力发电、重庆啤酒城、盐业生产等项目。
农业旅游示范点项目5个,分别是:富安茧丝绸、东南生态村、何首乌生产基地、有机海水蔬菜基地、沿海滩涂养殖基地。
4. 其他旅游项目(10个)
建设枯枝牡丹园、大丰斗龙庄园、施耐庵纪念馆、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射阳洋马十里菊香园、阜宁马家荡风景区、淮河入海水道滨海枢纽度假村、响水古云梯关等。
六、旅游公共设施建设
加快三港(航空港、河海港、信息港)和三路(公路、铁路、光路)建设是旅游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十一五”期间,要加强与交通、航空、海关、铁路等部门的协作,建立“旅游绿色通道”,改善口岸的通关服务。推进旅游专列、旅游航班的开通,提高游客输送量。构建旅游信息高速公路。
加快旅游区(点)道路连接线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建设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进出口通道、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海堤公路通海大道、东台林场至海堤公路道路;改善国家A级景区(点)连接线道路的状况,提高道路等级;把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连接线道路纳入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
加快旅游信息中心布局,完善盐城旅游电子政务网,构建网络平台,强化公众信息服务功能,推进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呼叫中心的建设。“十一五”期末,各县(市)都要基本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盐城市区要设立旅游集散中心,东台、大丰、射阳三县(市)也要积极设立旅游集散中心。
完善旅游导引系统。在城市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路网通往旅游区(点)的出入口设置旅游导引标识;在汽车站、火车站、航空港等游客出入境的地点设置完善的旅游导引标识和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在国家级旅游区(点)、三星级以上宾馆、旅游特色街区设立和完善外语标识系统。
七、旅游线路
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大力推介旅游线路,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三条旅游线路。
(一)湿地休闲观光游
市场定位:顺应旅游发展趋势,结合我市旅游资源及产品实际,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面向上海、南京、浙江等长三角旅游地区;国际客源市场主要面向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澳洲地区。
游客定位:重点吸引热爱生态旅游的城市白领、时尚中青年游客和国际高尔夫爱好者、国际爱鸟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自驾车族,海内外热爱大自然、研究生态旅游的中高端旅游者,兼顾一般中低端旅游者。
——湿地赏鹤游
主要景点:丹顶鹤生态旅游区科研赏鹤区、新河滨区、鹤姑娘森林公园以及射阳河口风景区、射阳洋马菊花园、射阳海盐文化公园。
——湿地观鹿游
主要景点:麋鹿生态旅游区麋鹿野生园、大丰麋鹿村、运河滨水村以及大丰港旅游区、大丰斗龙庄园、东沙探险、大丰风力发电场工业旅游示范点。
——弶港度假休闲游
主要景点:弶港海滨旅游度假区森林度假区、新港村、海洋文化中心以及东台富安茧丝绸工业旅游示范点、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东台风力发电场等工业旅游示范点。
——湖荡亲水游
主要景点: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口风景区、马家荡风景区、陆秀夫纪念馆、“中国鞋王”森达工业园区等。
——“水绿盐城”城市湿地游
主要景点:大洋湾风景区、盐都世纪公园、盐城城市规划展示馆、华都森林公园、便仓枯枝牡丹园、黄海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悦达汽车城、盐都新区重庆啤酒城等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红色文化纪念游
市场定位: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
客源市场主要面向上海、南京、浙江等长三角旅游地区及市内游客。
主要景点: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阜宁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大丰白驹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碑、建湖鲁艺烈士纪念塔、射阳华中局旧址、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胡乔木故居、乔冠华故居等。
(三)盐文化精品游
市场定位: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客源市场。
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面向上海、南京、浙江等长三角旅游地区游客及市内游客,以及全国从事盐文化研究的游客。
——盐文化精品游
主要景点:中国海盐博物馆、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文化保护区、东台西溪旅游区、射阳盐文化公园、海滨盐场旅游示范点等。
——治淮水利观光游
主要景点:阜宁古黄河风景区、滨海淮河入海水道枢纽及通榆河水利旅游区、滨海海堤、响水古云梯关、开山岛、灌河风景区。
八、旅游产业
在大力发展基础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型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一)基础产业
1.旅行社
壮大旅行社经营规模,优化旅行社结构,培育龙头旅行社,鼓励旅行社向集团化发展,“十一五”期末,形成1—2家年收入超3000万元的旅行社。优化旅行社结构,积极鼓励旅行社市场细分,发展专门化定位的旅行社。
2.旅游饭店
扩大饭店数量,提升饭店档次。“十一五”期末,各县(市、区)均建有四星级以上饭店,东台、大丰均有五星级饭店,旅游饭店总量发展到75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0家,二星级42家,客房5500间,床位10000张,餐位35000个。同时优化饭店供应结构,建设农家乐旅馆、经济型饭店等大众化特色旅馆
3.旅游景区(点)
打造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建设五大旅游经济区,发展红色旅游,扩大现有景区(点)规模,提升景区(点)档次。“十一五”期末,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点),争创一批国家AAAA级景区(点),争创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景区(点)年接待游客量超600万人次。
4.旅游娱乐
依托现代化城市群的成果,不断完善城市娱乐和商业区建设,完善旅游功能,推动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开发街区和景点夜游项目和特色旅游表演节目。
5.旅游餐饮
突出地方特色,挖掘盐阜菜肴文化,提升旅游饭店菜肴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发农家菜等新品菜肴,打造盐阜特色餐饮品牌。
6.旅游购物
着重设计开发以东台发绣、阜宁玻璃工艺品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生态特色的旅游商品,挖掘、提升何首乌制品、麋鹿血酒、醉螺、洋马菊花茶等传统旅游特色商品。“十一五”期末,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达到50家,建成品种齐全、档次较高、能代表我市旅游形象的旅游商品专卖店10家;旅游商品收入力争达到旅游总收入的25%以上。
7.旅游交通
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体,构建“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积极发展国内航空,增加航空目的地城市,加大航班密度。利用铁路客运联网的机遇,吸引中远程游客。发挥高速公路连线成网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旅游客运。
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快城市与景区(点)连接线道路的建设,提高现有景区(点)道路的等级,增强景区(点)的可进入性。
(二)新型产业
1.会展
依托现代城市群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大力发展会展业,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
2.自驾车租赁
顺应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大趋势,鼓励有规模实力的汽车公司成为自驾车租赁公司。
3.分时度假
加强与我市地产企业、饭店企业和景区(点)的联系,发展分时度假,共同维护、分时使用度假设施,引导新型旅游消费。
九、保障措施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积极寻求四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以营造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
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盐城实际,争取出台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地方旅游发展政策,营造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财政、金融对旅游业资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在确保旅游专项促销经费逐年递长的同时,逐步建立旅游项目建设基金,完善旅游项目贴息机制。继续加大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充分发挥市旅委会领导、协调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各县(市、区)、市各部门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以湿地生态公园为重点的旅游经济区建设。
突出体制创新,推进整合资源,加快景点建设。以建设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龙头,重点建设丹顶鹤湿地旅游经济区、麋鹿湿地旅游经济区、东台沿海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和盐都大纵湖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参照开发区管理体制,做到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成立专门班子直接抓、具体负责。要象抓工业项目建设一样抓旅游景点项目建设。要象抓工业招商一样抓旅游业招商。加大境内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以政策换资金、以项目换资金、以效率换资金、以开放换资金的旅游招商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社会投资旅游业。积极探索融投资的新渠道,申请亚洲发展银行贷款和GEF赠款,用于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
三是以品牌塑造为出发点,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区域合作。
围绕打造“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旅游品牌,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东部沿海生态旅游首选城市和江苏生态旅游的第一目的地的要求,立足以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为第一目标群的国内客源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塑造盐城旅游特色形象。
四是以提升水平为着力点,大力促进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实施优质工程,改善旅游软环境,把激发企业活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内生力。加快星评步伐,提高星级饭店覆盖面,改善住宿条件。做大做强旅行社行业。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

进一步加强市区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盐政办发〔2007〕99号 2007年7月16日

近两年来,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影响市区饮用水源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为了“完善提高、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结合当前市区饮用水源实际状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以改善市区饮用水源水质、保障市区饮用水源安全为目的,采取有效措施,集中整治工业、农业、生活、交通船舶、水产养殖污染等,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市区60万居民用上放心水,喝上干净水。
二、工作目标
(一)水质目标:年内实现市区饮用水源水质中的绝大部分指标有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达98%以上,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二)安全保障目标:2008年底前,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地区无化工企业、无工业排污口、无围网养殖项目、无畜禽养殖场、无危化品船舶、无水上加油站、无垃圾堆放、无生活污水排放。
(三)规范化建设目标:完成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审批和立标等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保护长效机制,编制并下发市区饮用水源保护长远规划。
三、整治措施
(一)全面清除工业污染,确保无化工企业,无工业排污口。 (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
7月底前,将秦南造纸厂、鞍湖卫生纸厂、鞍湖电镀厂和龙冈电镀厂彻底关闭或搬迁到位,取缔盐城祥福化工有限公司、盐城市弘昕油箱有限公司排污口,安装废水在线监控仪;8月底前,完善绿叶等三家化工企业的废水改道排放工程设施,确保正常运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在环保部门的监督、监测下,改道排入东方红河;9月底前,取缔市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蟒蛇河、新洋港沿岸所有工业排污口;11月底前,关闭或搬迁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三分之一以上重点化工企业(7月底前将确定关闭或搬迁的化工企业名单报至市区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他化工企业在2008年底前全部关闭或搬迁到位,年底前将关闭或搬迁计划报市区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逐步削减面源污染,实现无围网养殖、无畜禽养殖场。
7月底前,组织对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制定污染防治计划,划定农村面源污染敏感区;8月底前,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通榆河、新洋港、蟒蛇河、朱沥沟沿岸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国家明令淘汰的农药,实施生物防治,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可控化肥和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11月底前完成大纵湖水产养殖削减10%任务,并制定逐年削减计划。(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协助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
(三)坚决整治流动污染,确保无危化品船舶运输、无水上加油站。
7月底前,取缔市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所有加油船点。(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协助单位:市经贸委、市安监局、盐城工商局、市国税局)
7月底前,完成市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无证船舶和危船、杂船、农用船的清理整顿工作任务,彻底取缔龙冈污水处理厂西凤凰桥东和盐都区水利工程处工地港湾(自动监控站西)处杂船。(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
8月底前,加强对运输船舶的监管,所有营运船舶强制安装防污装置,配备油污水和垃圾储存容器,严禁营运船舶向水体排放残油、含油污水和生活垃圾。(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9月底前,按照2006年农村沟河整治要求,完成市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与新洋港、蟒蛇河相交的生产沟河的疏浚任务,保证河道流畅。(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
11月底前,编制出台市区水域工业企业船舶运输管理规定,完成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及相关河道化学危险品禁止、限制、允许运输河道划定工作,并在各主要河道的相关位置设立醒目标志牌。对盐孚石化公司原油运输进行跟踪监督,落实责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11月底前,积极向上级申请在市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主要河道人口处设立船舶检查站。(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11月底前,加强盐都海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对所有航经市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的运输船舶进行严格监管,排除隐患,确保安全,杜绝一切运输剧毒化学品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在保护区内停泊或行使。(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亭湖区政府)
(四)加快治理生活污染,做到无垃圾堆放、无生活污水排放。
8月底前,完成龙冈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筹建工作,确保11月底前开工建设,使龙冈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同时,加强对:龙冈现有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
7月底前、10月底前,组织开展两次饮用水源清杂行动,集中清除新洋港、、蟒蛇河沿岸(沿河)垃圾、水上漂浮杂物、杂船等,保障水厂取水安全。(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
11月底前,保护区上游的秦南、义丰、大纵湖等镇要拿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方案,确保2008年开工建设。(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
12月底前,清除市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所有废品收购船(站、点、场)、码头、仓库,煤炭、化肥等交易市场,以及部分企业(详见附件1)(责任部门:盐都区政府、亭湖区政府、市海洋与渔业局、盐城工商局、市安监局、市盐业局,配合单位:市商贸办、市物资办、市供销社、江苏悦达集团、江苏江动集团)。
(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长治久安。
1.严格审批进入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一切新、改、扩建项目。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充分发挥环保第一审批职能,严禁新上影响市区饮用水源水质的一切新、改、扩建项目。对进入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三同时”管理制度。市区和通榆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新、改、扩、建项目,一律报市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市级以下人民政府不得擅自批准。对进入市区和通榆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所有新建项目必须严格现场勘察、预审把关,真正从源头上遏制新污染源在保护区内产生。(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盐都区政府、亭湖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
2.组织编制市区饮用水源保护长远规划。加快推进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审批和立标等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市区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7月底前完成调查摸底工作,9月底前编制完成市区饮用水源保护长远规划。(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3.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防范机制。积极推行市、区、镇和重点企业“四级应急防范体系”建设,做到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认真组织演练,真正做到一般性水源污染事故不出企业,较大污染事故得到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理,坚决杜绝重特大水源污染事故发生,7月底前,完成市区和通榆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水污染企业应急预案制定工作,配备必要的应急防范器材,并在9月底前督促企业演练。(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亭湖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
4.协调推进市区新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对城东水厂和城西水厂扩能改造,确保能起到应急备用的作用。对城西水厂实施废水改道排放工程,将废水改道排放到市区饮用水源取水口下游,10月底前完成建设方案,2008年5月底前启动。(责任单位:盐都区政府、市建设局)
5.建立饮用水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7月底前制定出台市区饮用水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组织环保、建设、水利、工商、农业等相关部门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采取联合行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保护市区饮用水源的长效管理机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6.加强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8月底前,设立市区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购置应急车船、全自动现场监测仪,配置应急防范器材,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加强市区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督促市区饮用水源保护重点目标任务的完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对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协调指导,并对重点工作进度进行督查落实,定期组织考核验收工作,及时上报和通报各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二)明确目标责任。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盐都区政府、亭湖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围绕方案提出的目标,明确责任抓落实。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落实,定期研究解决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工作计划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注重协调联动。
各地要注重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方案实施的成员单位和部门,尊重客观现实,主动配合协调,通过联合督查、联合整治、联席会议等形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开展综合整治,对重点工程、重点企业搬迁和关闭实施挂牌督办,共同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协同长效的联动机制,力争把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严格督查考核。
市区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责任大、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方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落实。请各责任单位及时将整治工作进展及完成情况报市区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区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验收。
附件(略)

全市治污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盐政发〔2007〕184号 2007年9月2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7〕63号)精神,进一步加大治污减排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全市“十一五”治污减排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意见。
一、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治污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突出重点、强力推进,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强化监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治污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l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05年7.21万吨的基础上削减12%,控制在6.34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5.25万吨的基础上削减4%,控制在5.04万吨以内。盐城、东台和大丰市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响水、滨海、阜宁、建湖、射阳等5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开展全市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对“小化工”生产企业按计划进行关闭和搬迁。2008年底前,淘汰所有草(棉)浆化学制浆、年产5万吨以下废纸造纸、年产l万吨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产线。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依法予以关停,环保部门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
(四)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化工、印染、酿造、造纸、电镀等行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改造。对超标排污的企业和虽然实现达标排放但排污总量仍然较高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各地每年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不得少于l家。全面实施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全市所有化工企业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所有印染企业水污染物全面实现工级达标排放。运用政策性资金,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污染物“零排放”企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幅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指导督促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三、强化重点工程建设与管理
(五)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市要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20万吨,新增COD削减能力2万吨。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停止和关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企业;关闭、搬迁日供水量1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所有工业、生活排污口。按照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确定排放标准,严格排污口设置论证审批与监督管理,对未经审批的已设排污口限期清查、整治。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抓手,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扩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逐步减轻农村生活污染。到2010年,市区饮用水源上游的盐都区大纵湖镇、秦南镇、义丰镇和各县(市)饮用水源上游的各乡镇都应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
(六)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及监督。 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和县城的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规定运行污水处理厂的地区进行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在投运一年内实际处理能力负荷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75%。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该地项目环评和审批,暂停转报资金申请,暂缓拨付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
(七)推动以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为主的二氧化硫治理。 射阳港发电有限公司、盐城发电有限公司和全市所有的热电机组都要安装脱硫设施。到“十一五”末,全市完成1100兆瓦现役火电机组脱硫任务,形成二氧化硫减排能力5000吨。城市、县城及开发区、工业园区都要积极推进集中供热。盐城、东台、大丰等3个城市市区2008年底前关闭淘汰1吨以下燃煤锅炉,2009年底前关闭淘汰4吨以下燃煤锅炉。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全社会用煤量,减轻燃煤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八)加强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 抓紧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颁布的《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已对射阳港发电有限公司、盐城发电有限公司脱硫装置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对全市所有热电燃煤机组实施脱硫管理,并对烟气脱硫进行实时监控及信息管理。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组织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
(九)强化重点企业治污减排管理。 突出抓好国控、省控污染源的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完善提高”工程,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对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部门可强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单位改造或管理、运营,费用由排污单位承担。对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各地政府要下达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决定。凡被环保部门发现连续4次超标排放、污染严重、影响极坏的企业,由当地政府责令关闭。2008年底前,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都必须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十)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 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治污减排重点工程、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技改贴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向治污减排、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五、依法强化监督管理
(十一)严格审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各地要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和单位,不能按计划完成治污减排任务的地区和单位,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违法违规审批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暂停安排省、市级污染防治资金和其他财政专项资金。化工、造纸、印染、酿造、制革、电镀等6大行业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按照“减二增一”的原则进行核准,对不能实现的一律暂缓审批。
(十二)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认真执行《关于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的意见》(苏政办发〔2005〕93号)和《关于明确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的通知》(苏环管〔2005〕262号)以及《盐城市化工类建设项目禁止生产或使用的“三致”、恶臭、剧毒类化学品名录》,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环评审批的管理。执行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和向社会公布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不到位即投入试生产、超期试生产不验收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分批开展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参照“三同时”管理模式,对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试行验收。选择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工程,开展工程环境保护监理试点,加强施工期间的环保监管。
(十三)严格治污减排执法监督检查。 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开设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治污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十四)加强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治污减排监察体制,加强治污减排队伍建设,加大治污减排管理力度,完善治污减排监督体系,强化对治污减排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环境监察(监测)工作,依法开展治污减排环境执法和监察(监测)。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治污减排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全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监察现代化以及环境信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危险废物监管的标准化建设。
六、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
(十五)加强领导,建立协调机制。 为加强对治污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治污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李强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周古城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环保局、发改委、经贸委、监察局、建设局、统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部署治污减排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牵头、协调和督查,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吴雨晴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确保治污减排工作顺利实施。
(十六)明确责任,建立督查机制。 各县(市、区)政府为各地治污减排工作的责任单位,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地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把治污减排的各项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到具体项目和负责人,使目标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工程项目、每一个具体责任人。治污减排工作将列入市政府督查事项,市监察局负责对全市治污减排工作进行督查,每年督查不少于4次,确保该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顺利推进。
(十七)严格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市政府将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把治污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三个文明”考核评比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治污减排任务的县(市、区)政府,对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对该地区各项评比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并实施区域建设项目限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