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摘编

对盐城市产学研合作的调查与建议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转移,早在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就提出实施“产学研结合开发工程”。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通常主要是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作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最近,笔者通过重点考察、调查统计和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产学研合作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和思考报告如下:
一、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在全市企业当前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学研结合的实质是通过合理配置产、学、研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以达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发展的目的。
截至2007年底,全市百家大企业(集团)固定资产合计约224亿,即百家大企业固定资产平均值超过2亿元。
企业资产超过亿元后,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远远大于不足亿元的发展阶段。迈入亿元阶段后,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工艺水平,没有相当的科技实力,没有对拥有核心技术的意识和追求,企业不仅将无法维持它的正常运转,而且由于企业规模和科技实力的脱节而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这种对科技实力的要求是资产在亿元内阶段的企业所大不一样的。有些企业资产在千万元、几千万元阶段尚能正常运转,而一旦达到亿元之后,人还是原来的人,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而企业却由于技术进步跟不上,一朝衰落,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近年来,全市企业技术开发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相适应。2007年,全市50强企业中仅有3项发明专利和45项实用新型专利。全市科技进步仍不够快、创新能力还偏低,在全省位次尚未取得突破。根据最新公布的《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与科技统计公报》表明,全市综合得分为72.69,名列全省第11位,仅高于淮安、宿迁两市。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偏低,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25%,而淮安为0.4%,徐州为0.66%,连云港为0.82%。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13%,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0.38%,仅高于宿迁。全市每10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为26.73件,列全省第11位;每10万人口专利授权数为6.91件,列全省第11位;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比重为4.71%,比淮安低近8个百分点。
针对盐城目前企业发展的现状而言,经济发展的形势仍然严峻,科技创新的任务很重,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作为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是企业优化科技行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现形式。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提升盐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层次,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盐城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关情况
“十五”以来,全市共建立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160多个,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2000多人,每年引进科技成果在300项以上。近年来,盐城市企业产学研合作有新的进展。一些企业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一,政府重视,支持、扶持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大。
为加快企业技术机构的建设步伐,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企业技术机构建设的激励政策,加大对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有力保证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工程中心等的整体建设水平。2002年至2007年,被调查的50强中的10家企业的技术机构共获得政府支持的资金达8860多万元。2007年,盐城市共组织产学研活动37次,同比增长32.14%;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318个,同比增长22.31%;签订技术合同153份,合同交易额达36668万元,技术交易额达14640.3万元,列全省第四位。3月份在南京举办了盐城市高新技术项目暨人才引进说明会,市委书记赵鹏、市长李强亲自到会,洽谈成功科技合作项目112项,签约项目投资额达11.2亿。组织参加中国·江苏首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签约164项,总投资46亿元,意向技术转让额达1.8亿元。由盐城市人民政府和盐城工学院协议共建的全市第一家省级大学科技园――盐城工学院大学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盐城高新技术创业园入孵企业32家,被认定为“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科技服务业)”和“省级科技服务中心”。
第二,企业逐步重视,经济效益不断显现。
目前,盐城市有4万多家工业企业,涉及30多个行业门类,其中汽车、纺织、机械、轻工和化工等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技术需求大,有条件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优势。一些企业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途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2%的企业设有独立的技术部门,能自主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25%的企业设有相关的技术部门,能吸收和消化引进新产品或新工艺;16%的企业技术部门能做好企业内的一般技术服务工作;还有7%的企业没有研发和技术服务部门。2007年,盐城市有287家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有国家级15家、省级130家、市级142家,产值为233.19亿元,同比增长31.61%。
第三,职能部门重视,“三大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就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而言,主要是市经贸委、发改委和科技局这三个部门负责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主要载体有市经贸委负责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市发改委负责的企业工程中心建设,和市科技局负责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调查中感到,这三个部门对产学研合作工作都很重视,很热情,都有专人分工负责,工作颇有成效。2007年,全市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9家,其中省级19家,市级13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29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家,数量居苏北五市首位。“一站两中心”成为支撑我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
第四,市内两所高校(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积极性高,产学研结合工作初见成效。
一般地说,地方高校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和“辐射源”,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是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增强本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是提高一个地方创业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目前,盐城市有两所省属驻盐地方高校——盐城工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近年来积极主动地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校现建有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盐城工学院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产品快速设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化学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学科;5个校属研究机构,3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几年来,学校为盐城的企业开发了一大批科研项目,与在盐的江苏悦达集团、银宝集团、威特集团、腾龙集团、森威集团等二十多家地方企业集团建立了“互利、互惠、双赢”的前厂后院式合作关系。盐城师范学院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等优势专业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专业为新的增长点,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2004年,“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这是全国目前唯一的以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为研究方向的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一个研究中心。2004年9月以来,该校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第一轮“百名教授挂百企”活动,组织了54名专家教授分赴江苏悦达集团、中大集团、东台市中兴化纤有限公司、射阳港发电公司有限公司等42家重点企业进行挂钩对接服务,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解决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6年该校启动横向课题研究,已承担横向项目50多个,先后与建湖、射阳、响水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目前,该校还成功申报江苏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苏沿海开发研究中心。
三、盐城市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
目前,盐城市企业产学研合作形式主要有协议合作、项目合作、全面合作。据了解,大多数企业产学研的合作停留在松散状态,往往是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转化工作以后,企业与其就基本脱离合作关系,一旦技术上出现问题或进行产品的后继开发就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在中小企业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产学研三方在体制上的分离,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双方在从新产品的研制到销售自成体系,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信息的反馈出现障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另外,有部分企业反映从未参与过产学研合作,不知道怎样和科研院所合作,不知道怎样去获取信息。
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反映产品中试环节比较薄弱。科研成果大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要使其产业化,必须要进行二次开发、配套研究和中试。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相对缺乏,因此许多开发的产品都成为企业的陈列品、样品;企业方面既缺乏风险承担能力,不愿意花“额外的钱”,又没有较好的中试基地。企业希望科研院所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科研机构希望企业建立中试基地,进行二次开发、产业化。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都是缺乏紧密合作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都是可以通过更密切的合作和建立更高级的合作形式而得到解决的问题。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是既有科技研发能力,又有经济实力,脱胎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类技术中心和科技转移中心等机构。例如,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建立了风险投资基金,由风险投资公司、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此外,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有大量工作可做,大有潜力可挖。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部门和企业不太重视地方高校服务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实力。一些部门在引进高新技术时,往往忽略地方高校现有的能力;一些企业存有“攀高”的倾向,尽量寻求外地高校,尤其是一些知名高校合作。造成这种情形的客观因素是盐城市高校在一些专业建设上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高、精、尖”领域,一些专业出现空缺。我们不能否认著名高校对于企业在高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上无疑具有引领作用,但是对于企业一般技术难题而言,本地高校却也有专长可发挥。就现有地方高校和本地企业合作的例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本地高校和地方企业的结合具有许多优势。相对而言可以减少合作成本,在合作中沟通方便,在后续服务上,本地高校便利得多。在盐城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上,需要积极引导和创造条件,使他们发挥更大作用。
四、几点建议性想法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部门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深入实施,共同推进。
首先,政府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加强对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规划、引导、支持和服务。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其他经济工作任务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有关政策要求和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将产学研结合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作为推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各级财政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作为产学研活动的组织、奖励和支持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前期费用和产学研活动的专项经费;
三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技术攻关和国家、省科技专项,促进产学研三位一体,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四是政府要重点深化与“两院两校一部”的合作关系,全面加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关系,加快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
五是政府指定产学研结合活动的牵头部门,协调解决好全市产学研工作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实行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有效地推进产学研工作健康稳步地发展,以形成由政府指挥、责任部门领唱、全社会合唱的局面。
其次,市发改委、经贸委和科技局等职能部门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通力协作、有机配合。目前,全市虽然有一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但与我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科研平台服务对产业的覆盖不够,特别是我市一些支柱产业的科研公共平台仍是空白。调研中,高校、企业和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一致认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普遍认为做好这件事情难度较高。首先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偏向于各行其事,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信息交流不畅,有一定的资源浪费,成本加大,效率偏低的倾向,需要政府进一步统筹安排,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加强配合和通力协作,共同将产学研合作工作推向更高阶段。
第三,就是要积极孵化培育脱胎于大企业、名高校,又独立于企业和高校,有独立法人资格、有科技研发转移能力的各类科技中心。在这项工作上,要力争走在苏北的前头。目前,各地都将孵化器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2007年全省新增孵化器52个,其中无锡市新增10个,徐州新增4个。省政府已经明确到2010年各市、县(市、区)普遍建有科技创业载体。应当把科技孵化器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按照基础建设、项目引进和管理服务齐抓的要求,抓紧规划,迅速启动。结合盐城实际,要重点发展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联合创办高新技术经济实体,人才合作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有基础和规模的企业可以建立专家工作室、研究生工作室以便及时了解本企业产品在国内外的情况;要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集团,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产品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联营、投资、参股、兼并等形式与盐城市企业共同创办高新技术经济实体;运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实现与企业的联合,以便逐步形成一批产学研合作组织和合作基地。
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必将对盐城市企业做强做大,增强综合实力,对“十一五”和更长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洪承志高祥)

关于盐城市知识产权现状的调查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盐城市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转化工作的现状和前景如何。通过走访市知识产权局、盐城工商局、市版权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发现经过多年的宣传,盐城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显著增强,这从专利申请量、商标拥有量等几个硬指标上可以看出。但深入调查后又了解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与苏南地区相比,盐城市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还不多,质量不高,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强。
知识产权数量在上升但含“金“量偏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盐城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在飞跃上升,令人兴奋。但喜中有忧的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知识产权质量的发明专利盐城市并不多,甚至称得上偏低。据市知识产权局统计,到今年3月底,盐城市专利申请累计达10147件,这是全市专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初期到年专利申请过百件,盐城市花了5年时间,由超百件到过500件用了14年时间,而从过500件到突破1000件只用了2年时间,又用2年时间闯过了2000件大关。到2006年底,盐城市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企业专利申请数均为2003年的3倍,专利授权数与2003年相比翻了一番。目前全市获得授权的专利共有4118件,其中,发明专利仅237件,其它为实用新型专利2909件,外观专利972件。授权发明专利仅占授权专利总数的5.8%不到,此外虽然近三年企业申请数年均增59.75%,但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数还不多。
市工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市的注册商标总量已超9000件,从2003年开始,商标申请数都在干件以上。9000件商标中,市知名商标有175件、省著名商标有69件,驰名商标有6件。盐城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已核准的商标共1040件,知名商标仅有47件,著名商标7件。不过拥有地理标志的证商标1件为东台西瓜、集体商标1件为射阳大米。射阳大米是全国第一件、全省唯一的大米类集体商标。
企业无形资产运作已经起步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专利和商标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无形资产运作得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江动集团将自己拥有的100多件专利许可给300多家企业生产,通过专利的许可证贸易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用2件专利入股创办了江苏科行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等。但也有不少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运用并不重视。市工商局商广处负责商标广告的同志说,有的企业虽然申请注册了商标,可是对品牌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品牌主动保护的很少。表现在自己使用时,随意、不规范,不能依法使用;给他人使用时,也不进行必要的监督,以致破坏了自身的品牌形象;有的企业商标使用期限到期后,不知道续展,致使成熟的商标被其它企业占有。商标被假冒后,好多企业更是不以为然,听之任之,遭到侵权后,主动向执法和司法部门举报、起诉的少之又少。去年市工商局查处的商标侵权案件仅为123件,而且绝大多数是工商部门主动依照职权查处的;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年受理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仅是苏南等市的零头。
在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的影响上,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茫然、盲目阶段,不知道无形资产的增值、保值也需要不断的投入,有的企业长年不做任何广告,不参加公益活动。
可口可乐前总裁曾说过,可口可乐公司即使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要有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存在,第二天新的可口可乐公司又将拔地而起。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超过有形资产的企业会越来越多,驰名商标拥有数全省第四、苏北第一的我市,在提倡创新的氛围下能否早日打造出国际性的知名品牌,我们充满了期待。
自身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仍很淡薄
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理了一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到盐城市森达集团、中大集团、伯乐达集团、江动集团等大型企业,这说明大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较多,保护意识相对较强。案件的类型多,在著作权纠纷中有音像制品著作权纠纷、音像制品邻接权纠纷、摄影作品著作权纠纷、文字作品著作权纠纷等;在商标权纠纷里,有假冒注册商标、服务商标侵权、擅自制造注册商标标识、其他商标侵权及商标许可合同纠纷等,此外还有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竞业禁止、技术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等多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有些被侵权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非常强烈,在获得行政保护后,又提起民事诉讼,诉求司法保护。例如去年,建湖县的孙先生向建湖工商局举报姜某生产销售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食用淀粉。建湖工商局立案调查,最后认定侵权成立,依法对姜某作出没收、罚款等处罚决定。其后,孙先生又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近日,法院经过审理后,判决被告姜某立即停止在其生产的淀粉产品上使用孙先生的注册商标,并赔偿孙先生8000元,孙先生的知识产权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
在盐城市,企业和市民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在逐步提高,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却很淡漠,盗版的碟片、软件照买不误;看到新款式的衣服,买回去就仿制,诸如此类等等。要知道不尊重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别人又焉能尊重你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不只是政府的事,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我们大家的事。特别是企业,更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知识产权的主体,只有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费如星)

关于做强特色经济、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

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盐城市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意见和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就构建特色经济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赴东台市、射阳县、响水县和部分乡镇了解情况,召开了市直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并赴南通、连云港市考察学习。现就做强盐城市特色经济提出4盐城市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现状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特色和环境作为打造区域竞争力的两个重要着力点来抓,在发展特色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规划研制和引导,成立了几个产业办公室,调整了综合经济部门的内设机构,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引进了一批新项目,其效果正在显现。特色经济在三次产业中都可以构造,从本质上讲,它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以规模经济为依托,对市域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复合经济形态。但在调研中,我们感到现状与要求尚有距离,全市特色经济仅仅是雏型,大格局尚未形成,优势不太明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特色资源,但缺乏开发利用,难以实现财富和价值的最大化。过去我们常讲我市海洋、农副产品、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但大多停留在平面开发上。我们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由于长期以来上面没有将沿海开发提到战略层面,盐城市未遇上好的政策机遇,至今仍是我国沿海的经济洼地;盐城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仅满足于搞垦殖,投资大、收益低,甚至赔本;盐城市丰富的粮、棉、油、蚕等农副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的交易买卖上;盐城市的中等教育在全省是领先的,但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大多为别人所用,大量富余劳动力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以上情况,今天虽有变化,但总体上资源特色远没有变成特色经济。
二是有特色产品,但缺乏主导品牌,难以发挥差别化的比较优势。在某种程度上,特色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品牌是特色经济的基本要素,离开了品牌就无从谈起。市场需求在种类上的千差万别和对品牌的“优质偏好”,决定了我们首先应开发“独有、独特、独好”的主导品牌产品,致力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比较优势。这几年,盐城市比较重视产品创牌,已经拥有“森达”皮鞋、“悦达”汽车、“金马”拖拉机、“克胜”农药等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是少了。虽然我们的一些产品有特色,也有很多专利,有可能成为主导品牌,因为包装、宣传、推介不够,“藏在深闺人未识”结果缺乏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这方面,过去的“燕舞”、今天的“森达”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培育的特色经济,应该得到大众和市场的承认,在全省都知晓,在全国叫得响,甚至在世界上都有一席之地。
三是有特色企业,但缺乏产能规模,难以集聚经济实力。在传统经济中,盐城市也有一些生产名、特、优产品的特色企业,但家庭作坊式和手工业的多,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无论是“伍佑的醉螺”,还是“滨海的何首乌”,属于有“特色”,却没有形成大的经济业绩。今天的市域内也不乏特色企业,如伯利达灯具,不能说没有特色,但由于规模还不大,拉动力不强,并没有对区域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不难看出,小打小闹不易形成强大的市场优势和快速的累积性发展,必须依托大块头的支柱产业开发,通过人、财、物的高度集中,来有效地推动特色经济的形成。
四是有特色产业,但缺乏集群经济特征,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据工业主管部门提供,盐城市目前有三大产业和十大产业集群,也是盐城市的产业特色所在,这是可喜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仅是统计层面的集合,不完全符合集群经济的特征。如纺织产业,过去由于棉花原料丰富、准入条件低,盐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初级棉纺企业。这两年陆续新建了一批,也是接受转移搬迁的多、配置陈旧设备的多、使用落后工艺的多,存在着产业链太短、科技含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问题。而特色经济不在于单个企业或某个环节,而在于它的产业内部形成网络结构和有机系统,在于那条完整的很难复制的产业链,如富安的茧丝绸产业集群,这就是大量的上、下游和配套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生产系统具有完善的整体功能,这是其他地区最难模仿的。
五是有制造中心,但缺乏龙头龙尾,难以稳步发展并取得综合效益。盐城市目前的企业和产业多是生产性的,甚至于是一个生产车间,缺少总部经济,缺少自主品牌,缺少生产性服务业配套,缺乏营销策划,因而受人掣肘,市场狭小,利润微薄。而成熟的特色经济不仅有产品制造中心,而且有科技研发中心、标准检测中心、市场营销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等等,从而构成一体化体系,把“产业链”变成“产业树”。尽管在外可以有生产加工点、分销处,但总部还在这个地方,主体收益可以收回,形成一种“自然垄断”的龙头型经济。尤其在全球性生产过剩的背景下,只有把生产性优势与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的特色经济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

基本定位

目前盐城市正处于经济发展加速期、产业结构转型期,在很大程度上靠投资拉动、规模扩张。我们首先要立足盐城的现有基础和资源优势,又要面向市场和未来。这次考察的南通市对我们启示很大,他们提出要创江苏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打出利用外资第一方阵、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建筑业地级市前茅、世界级造船基地、近代第一城和体育之乡等大品牌。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盐城也可以打响以下四大特色牌。
利用盐城的现有产业优势,打响三大产业基地牌。盐城市周边的泰州主要发展医药、机电、化工、船舶四大产业,淮安重点培植盐化工、冶金、IT产业。从现有规模、现实基础和产业前景来看,盐城市的汽车、纺织、机械装备三大产业是优势产业,最有希望培育成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汽车产业基地。目前盐城市最大最具活力、今后可能最有影响力的是汽车业,它已经形成规模和产业链条,拥有品牌效应,在全国汽车行业有位次,符合特色经济特征,能够带动全局。但汽车也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产业项目,由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有人预测,中国的汽车业如果不抢在2010年大规模占领世界市场,国内就会充斥着卖不出去的汽车;同时现有的都是南韩的转移产业,我们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所能提供的优惠手段也不多了。然而盐城在汽车上只能进不能退,要紧紧抓住被列入全省五大产业基地的机遇,首先做大做强悦达整车,争取进入全国前十强。其次抓特色汽车。盐城市的几个专用车属于自主品牌,零部件都是地方配套,其中“中大”客车已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已经走出国门销往俄罗斯,但在资金、技术、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它做强做大。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解决投入问题;下大力气提升技术水平,从“盐城制造”向“盐城创造”转变。随着各地城市化水平提高,特种车的需求也越来越旺,中大车要借助当前国家实施城市公交优先政策,争取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的公交系统。再次,汽车零部件要打破悦达车“封闭运作、自我配套”的局面,以低成本、高质量迅速进入其配套系统,提高国产化率。同时着眼于为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车配套,逐步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第四,可发展汽车的仓储、物流、零配件、检测,废旧汽车的拆卸、轮胎的处理等相关延伸产业。从而把汽车“从生到死”的产业都做出来,搞出千亿级规模,使盐城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二是纺织产业基地。盐城市是传统的棉花和蚕茧大市,每年量多质高,资源特色十分明显,加之纺织业能更多地容纳劳动力,产品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24%,并将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但当前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纺织业往往都成了各地的支柱产业,有的地方规模远远超过我们数倍。在这样的形势下,盐城就要在纺织产品研发、产品档次、装备水平、品牌效应高于别人,才能显示特色。因此我们应拿出总体规划,加快形成“品牌纱、优质料、名牌衣”的产业特色,从原料环节抓起,抓住目前有影响的企业整合资源。在“纺”上,棉要纺出名纱,茧要缫出名丝,真正创出几个有名气的品牌;在中间环节“织”上,能引进拥有优质面料品牌的大型织布企业,积极发展印染和功能性后整理项目,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在“衣”上,在市内加大调整力度,形成站得住脚的大型品牌企业。三是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盐城市有农业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制造、石油机械、环保机械等多种类型,主营收入占全市工业的19.3%,产业前景是好的,但目前均存在着自主创新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需要我们一企一策地去引导帮助,重点要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他们,积极推广应用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引进和吸收,强化自主开发,打造“专、精、特”优势。
利用盐城的传统农业优势,打响优质高效农业牌。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许多农产品在全省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无论市域经济怎样发展,农业是始终要做强做特的一块,否则解决不了整个农村问题。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市域的滩涂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盐城市作为国家农业战略基地的性质不会改变。而且农业包括加工业优惠政策多,国家扶持力度大,拉动力强,容易富民。今后盐城市要全力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将其视为新型工业化中的绿色工业来办。目前盐城市的食品、粮油加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也引进了红蜻蜓、汇源等企业。但与盐城市的农产品总量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从速招引国内外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市域,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前行,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特别区。
利用盐城的最大资源优势,打响沿海开发牌。目前在江苏沿海,南通打出了“江海联动、北上海经济区”牌。今年元旦期间,温家宝总理专门视察连云港,将连云港摆上国家生产力布局战略层面考虑,此后省委常委专题会办落实,国家和省在一系列政策上予以支持,安排了一大批具体项目,连云港市叫响了“建设国际化的海滨城市”的口号。盐城市夹在两市之间,如果见事迟、行动慢,就有可能被边缘化。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资源、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最深的开发腹地,而且设施条件也已今非昔比,这是盐城市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们理应主动走出里下河,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机遇,实行“三港”联动、河海联动,打出“沿海开发牌”。一是大力发展沿海特色新兴制造业。包括以下产业:(1)清洁能源产业。这是盐城市最具现实可能性的种子产业,因为排除人为因素,盐城市的沿海客观条件最佳。“十一五”期间,可建成射阳港三期、陈家港电厂两处2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并按照完全环保的要求实施,规避各种负效应。同时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生物能利用技术,引进秸秆发电等项目。(2)船舶修造业。发展船舶工业已被国家作为推进装备工业和海洋开发的战略重点。盐城市可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船舶修造业。响水和射阳县都有条件发展船舶业,尤其是响水,灌河优势明显,应重点发展。但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小企业把优质岸线早早占领。(3)重化工业。盐城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市工业的15.2%,多数布局在沿海,现阶段发展经济、拓展财源客观上已离不开它。但目前不够安全,人们有点“谈化色变”。化工不是不能搞,问题是要有选择,管理要到位。我们应努力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随着石化布局的调整,国家提出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盐城完全可以凭借沿海港口和陆域条件,发展大化工如LNG项目、环氧氯丙烷项目等,还可发展盐化工等资源性项目,同时吸引钢铁等重工业来盐城市落户。(4)生物医药业:盐城市的滩涂湿地生存栖息着890多种动物、480种陆生植物、286种浮游植物和藻类,其中许多可开发成药物的活性成分,是生产天然生物药物与功能性保健品的原料宝库。我们可以积极吸引、培育海洋生物制药企业,保护性地开发研制高附加值产品。二是重视开发利用海洋各类宝贵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底石油天然气采掘、海水利用、海洋种植等产业。海洋农业要实现从“吃海”向“耕海”的转变,比如盐城市的龙虾、鳗鱼、海蜇等海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是独有的,如能放大特色,深度开发,加工利用,提升层次,很有价值。三是建设海洋经济服务基地。一个大型火电、一个大化工项目就能兴起一座服务性的小城大镇。我们应以港口和沿海各类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一批与临港工业配套的物流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围绕制造业还可发展相关配件制造业,如集装箱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等,同样能做出大文章。
利用盐城的自然环境优势,打响绿色生态牌。现在世界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时期,其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生态化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消除与反向。盐城在历史上没有被大规模深度开发过,经济相对滞后,这是劣势,但也是好事,留下了一个好环境。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可多得、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外界都很羡慕盐城市。我们要利用人们对蓝天、净空、绿地、碧水的愿望,更高地举起绿色生态的大旗。首先走开发与保护并重之路,保护也是一种开发,有了“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同时考虑在开发中留下一些生态资源给后人,因为后人总比前人强,他们的开发水平会更高。我们生产的食品和各类产品,也都应该是绿色环保的,让人们放心,受人们欢迎。其次把我们的市区和港城都做出具有生态特色的品牌,努力建设恬静、温馨、安宁、精致、和谐、浪漫的宜居城市,还可考虑在沿海适合地点开发建设别墅式的建筑群,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产业巨子、商业巨贾来盐居住置业。再次是建设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湿地生态旅游区。

立体布局

我们对特色经济如果仅仅定位在资源和优势利用、主导产业的配置上是不够的,还要从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布局,谋划得更深更细一点。对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统筹地域,形成错落有致的市内区域特色经济格局。鉴于盐城市是一个有着1.5万平方公里和800万人口的大市,我们有必要考虑区域特色如何布局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因地制宜。打破行政区划和不同所有制的限制,以产业区理念配置区域特色经济。充分考虑地缘相近、人员相通、产业相融的情况,主动接受别人的辐射,形成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溱东的不锈钢接受的就是兴化市戴南、张郭的辐射。灌河流经5市8县,流域人口820万,响水境内岸线46.5公里,应跨市县共同开发利用,发展两岸特色经济带。其次是适度错位。县域作为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区域,县与县之间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背景、经济基础许多方面不尽相同,要防止像挤独木桥那样搞趋同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搞恶性竞争,多选择带有地方特征和比较优势的项目。有些产业和产业链前后道可适度错位,通过政府的适当干预,整合协调,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优势互补。再次是层次分明。不同层级的组织,不能一般粗地布置,要有所侧重,在量、质和厚度上有所区别。大市区应立足大产业抓大特色,形成大带动;县级从中观角度抓特色,突出一两项较大特色,如射阳可突出纺织,大丰则可突出港城经济;乡镇宜微观点,多搞点乡土集群型特色经济。
立足惠民,发展多数群众能创业就业的特色群体经济。搞特色经济,富民应是重要导向和落脚点,发展首先为富民,评价最终在群众,既富财政又富百姓才是我们的理想选择。只有把“打工经济”变为“创业经济”,让老百姓富裕了,全面小康的相关重要指标才能真正实现。搞什么?首先主动接受工业特色企业的辐射带动。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一些零部件可以分散到老百姓中去做;延伸生产性服务业;让普通群众也能参与和介入。其次有选择地发展小型特色加工业。像东台许河镇的电脑绣花、滨海的柳编、益林的玻璃器皿、大中镇的小空压、射阳临海镇“刺绣热”,不受宏观调控影响,很有活力。我们虽然提出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但发展符合农村和城镇社区实际的一些“无烟工业”和小型加工业还是有可能的,它能让农民也成为工人,尤其可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再次发展城乡特色服务业。这也是众多城乡民众都能参与的。怎么做?注重上规模、创品牌,可以从推行“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入手,逐步引导发展为“多村一品”、“多镇一品”,从而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围绕特色经济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效组织运用“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加速发展“草根经济”;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运筹乡村、街道的特色经济,提升水平层次,造福广大盐阜百姓。

推进方略

特色经济的培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其见效快慢和成效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进的举措是否有力和得当。
(一)要有科学辩证的思维理念。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特色与创新。一个地区最终的优势体现在技术创新优势上。土地、劳动力,你有我有大家有,人才、品牌、科技创新才是灵魂。特色需要续接传承更要创新,不创新就会消亡。我们过去也有很多传统特色品牌,就是因为没有创新,至今仍停滞不前,以至逐渐灭失。特色与市场。一个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融入程度,必须用开放的思维来审视全球、全国和周边,提高我们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资金、区位的市场组合。如我们完全应该站在长江三角洲大背景前,站在与大上海承接的大格局中,让盐城市成为产业转移基地、产业配套基地、后勤服务基地。特色与模式。好的特色需有好的运作模式来承载和推动。东莞、昆山、青岛模式是龙头带动型,温州、模式是老板经济,顺德模式是富民经济,义乌、绍兴、嵊州模式是产业与市场互动的典型。发展特色经济,不应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汽车产业是种模式,其他产业也可以是另外的模式,宜不拘一格、择善而从。
(二)要有彰显特色的规划决策。规划决策是龙头,是建设的总纲,应当具有预见性、操作性和持久性。我们建议:一是重视优化整合。规划决策要走在特色产业发展之前,起导向引领作用,而不要等到事实形成后再去研究制订,成为“马后炮”。既要对特色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安排进行深入的思考,也要重视研究专项特色产业、行业。规划决策既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论证,也请知名的企业家和实际工作者开门论证,这样可以展现专家的远、专、精的特点,又吸纳企业家实践、务实的精神。二是认真筛选定位。对现有的产品、产业进行选择,凡是符合的就进行引导,实行更高层次的开发。项目招商应向特色产业倾斜,进行选商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特色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扩展技术链。三是坚持有序实施。规划决策一经确定,就要保证其严肃性,围绕目标务实地推进,避免无序开发,留下隐患。
(三)要有旗帜鲜明的支持体系。政策导向调节。我们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都要向特色经济倾斜。看准了的关键性的特色品牌、特色项目,就要舍得花血本,不惜用重金,集中有限的财力、政策,力促引进、重组、改造,悉心培植,以取得突破。服务优化。把优化软环境当作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打造特色经济投资者眼中的“乐园”。认真研究特色化项目个性化服务的措施,营造服务“高地”和成本“洼地”。基础建设配套。凡是实施特色经济的区域和项目,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先行建设好区域道路、交通、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商务、物流、生活服务设施。人才支撑。特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特色人才的持续补充,才能带来特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本地高校、职教中培养特色人才,并引进大批人才为盐城市的特色经济服务。机制转型。强化行业协会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中的自律、约束和保护作用。
(四)要有明智管用的方略手段。其一是善于创造,敢为人先。同样一个地方,不同的领导任职,效果不一样,有的领导到一个地方,就能很快打开局面,在经济上搞出明显特色,就是因为他们有非同常人的思维理念和非一般的运作方法。其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特色经济的发展,企业和民众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横向上要搞好“大合唱”,各部门密切配合;纵向上要搞好“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比着一届干,切忌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思路,换一届政府换一个特色。其三是在绩效考核上引导。按照特色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指标、标准、评估和奖励机制。
(五)要有精心策划的宣传推介。经济是形,文化是神。我们对内应营造浓烈的氛围,形成自觉的冲动;对外注重特色宣传规划,达到引人关注、吸引眼球、增加软实力的目的。一是宣传推介特色产业文化。本地化的特色产业文化也是真正意义的生产力特色经济的培育宣传,能熔炼出特有的性格特征,塑造出特有的地区形象。应通过特色产业氛围的营造,形成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市场。二是宣传推介崇文亲商的人文特色。盐城文化底蕴厚、名人多,海盐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明显,可通过办节、办会来坚持不懈地宣传这些特色,打造人文经济、儒商经济、诚信经济。三是宣传推介盐城特有的城市精神。苏州的城市精神是“崇文、融和、创新、致远”,无锡是“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宿迁是“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我们对盐城精神也有表达,但要能长期喊下去、叫得响,宜向社会公开征集,作适当调整,使之承接历史文脉,充满地域特征,洋溢时代气息。
(郑玺)

江苏沿海开发的历史借鉴

199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决策。在“海上苏东”工程建设基础上,2007年4月21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盐城召开全省沿海开发工作会议,拉开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大幕。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是在面临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全国沿海开发如火如荼,江苏沿沪宁、沿江、沿东陇海线开发迅速发展的形势之下,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的新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部署。新一轮的江苏沿海开发部署,充满了激情和科学理性思维,催人奋进。
盐城市确立“依港兴工、以工兴市、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基本方针,把沿海开发的“好”体现在规划先行、环保优先,理性开发、可持续发展上,把沿海开发的“快”体现在抓紧启动,有序推进,掀起沿海大干快上开发热潮上。
吸纳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这3家顶尖规划机构的智慧,盐城选择了“手掌状开发”的模式,主要在5个大节点上搞港口、港城、临港工业区三港联动的“点状开发”。在5个手指样的节点之外,留下了大片的生态走廊。大丰112公里海岸线。列入开发规划的仅仅17公里,绝大部分岸线资源留给了生态和自然,只保护,不开发。节点式开发保证了沿海开发不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但节点上怎么开发也非常重要。盐城提出各地沿海临港工业区不比项目数量,关键看项目质量,看是否适合放在沿海,是否是大吞吐量的临港工业,是否是循环经济生态型的新兴工业。
江苏沿海开发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渔猎、农耕文明,古代2000多年海盐产业,近现代垦殖与纺织业和当代建设“海上苏东”等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成败得失,对于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西南沿海、日本太平洋沿岸和韩国东南沿海,先后于1940年、1960年和1970年代启动了相似的区域开发历程,区域开发与城市化具有一些共性规律,可为江苏沿海开发和城镇发展提供借鉴。这些经验包括:确立面向全球战略的国家与区域增长极、构建特大门户城市与远洋深水大港双重“引擎”、形成从中心城市到城市区域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加强以大运量高速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支撑以及强调政府主导下的战略政策引导等等。结合江苏实际,江苏的沿海发展要积极推进集中型城市化战略,逐步形成分阶段、多样化的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强化远洋深水大港对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支撑作用,加快以高速交通干线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同时,要针对国外沿海开发的教训,确立科学发展的综合目标,加强城乡统筹,适时进行主导产业结构调整。
借鉴之一,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对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变迁作全面科学预测,为长期持续开发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江苏沿海开发的历史,首先由江苏沿海特殊地理环境所决定。已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调查研究表明,这里是滩涂性湿地,平均海拔2米左右,海岸线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全球性气候转凉期,江苏沿海的海岸线北起连云港市的海州,南经盐城市阜宁县羊寨、施庄、建湖县上冈、盐城市区大冈入海安县一线。该线以东地区均处于大海之中。随后,这片近海沼泽、芦荡地区迎来了先民进行开发。通过对阜宁梨园遗址、东园遗址,东台开庄遗址、兴化南荡遗址和海安青墩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从开化地迁徙而来的先人,在这里进行渔猎和农耕,播撒下渔业和农耕文明的种子。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刚进入夏代(距今4000年左右),遭遇全球性气候转暖,大面积的海浸淹没了这片土地,以致于刚刚起步的文明再现了断层,江苏宽广的沿海平原成了没有“青铜文化”的地区。直至春秋战国以后.全球又一次进入转凉期,海岸线逐步稳定在今范公堤一线,并随着长江、淮河下泄泥沙在海水运动之下的堆积,逐步淤长。
近一时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证明,地球将进入新一轮全球性气候转暖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在近海平原地区进行开发,必须未雨绸缪,否则极有可能重蹈先人开发之覆辙。
我们建议: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全球性气候转暖对江苏沿海平原的影响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和预测。首先在近几十年江苏海岸线变迁研究的基础上,扩展收集数据,找出这一地区全球性气候转暖时期海岸变迁和陆地海拔之间关系的周期性规律。其次,邀请气象、地理、海洋、冰川等科学专家,对江苏沿海滩涂的形成变化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再次,综合各方面专家研究结论对江苏沿海滩涂近十年、几十年、百年的变化作出科学预测,从而为江苏沿海开发规划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借鉴之二,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充分认识地理特征和独特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找到适当的产业作为经济支撑。
江苏省政府政策研究室领衔的课题组在2006年上半年对沿海3市14县的调研中发现,沿海开发尚存在产业层次低的问题:产业主体基本是传统种植业,以销售鲜活产品为主,精深加工比例低;尤其是缺乏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总量大的项目拉动支撑,海洋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
此外,由于目前沿海仍然是江苏省的经济“洼地”,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来资金的功能不强,科技力量和基础设施落后,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态势还没有形成。
2006年7月,《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明确沿海开发重点将是发展新能源、基础产业、现代物流和海洋产业。
江苏沿海开发能否选择到适当的产业为支撑,直接决定开发能否成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江苏沿海开发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先行之例。新石器时期人类对江苏沿海开发,虽然他们带来属于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但他们只是局部的零散的,将原来的狩猎与农耕文化用于江苏沿海的开发之中。由于他们的开发产业不能发挥江苏沿海特殊的地理、资源优势,因而并不能使其迅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发现当地特有的泥质型海涂、无垠的草荡,地域广阔,适宜连片开发,是生产海盐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正是源于这种认识,江苏沿海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海盐生产的最佳地区,也是历史上号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南岸”的富庶之地。第三次应时而变进行的废灶兴垦和棉织业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地区特征和土地优势。然而当代进行的“海上苏东”的开发,缺少独特产业支撑,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江苏沿海开发,应该十分重视地理特征及其整体区域优势的发挥,选择好适当产业作为支撑。
适时进行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国外沿海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主导产业始终处于阶段性的调整过程中。一旦产业结构转型滞后,动力不足,就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停滞甚至倒退。江苏的沿海开发要在加快阶段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体系。既要强调当前临港产业的主导带动作用,也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新型工业化改造,更要关注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型服务业发展,为区域城市化提供持续动力。
我们建议:对江苏沿海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广阔等优势作认真分析,引导企业选择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发挥江苏沿海特点和优势的产业作为主要开发项目。政府更应在发展中注意发现和扶持,能够发挥江苏沿海特征优势产业的企业做大做强,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进行整体区域连动。比如东台市的茧丝绸产业,它既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又符合需要大量的土地为之提供蚕桑资源,再加上该企业所创造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养蚕农民,一头连接市场并有高科技的支撑,已带动周边20多万农民走了小康之路,蚕桑养殖和制造业成了闻名世界的行业领头兵。更多类似于这样的产业凭借现代开发观念发展起来之后,才能说,江苏沿海开发已经找到了它的支柱产业。
借鉴之三,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十分重视交通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以高速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以高速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网络是支撑城市区域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加强区域城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大都市区内部的快速路网建设。但不能忽视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工作,要在超前做好快速交通规划的基础上,预留空间,分布实施。第一阶段要完善沿海三大中心城市间的铁路线建设,并延伸至相关港口和临港产业区。同时加强各市域内部的公路网络建设。第二阶段,随着港口、临港产业区与港城建设步伐加快,沿海城市从中心化到区域化的组织历程中,以高速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成为其重要的空间支撑,尤其是区域性高速干线对城市区域化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
目前,沿海开发刚刚拉开序幕,城市区域化特征尚未出现,能否建设具有现代化全方位的交通设施建设,是决定江苏沿海开发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这也是江苏沿海开发历史所给我们的重要借鉴。考古调查发现,江苏沿海开发与交通的建设直接相关。新石器时代遗址集中于淮河两岸和沿海岸线的堤岸的高墩处。战国以后到汉代的迅速发展,则是因为邗沟,即大运河的开挖,沟通了江苏沿海与大运河的交通。战国汉代的许多遗址、墓葬沿射阳河的密集排布,并有“九里一千墩”之说。随着海盐生产需要人们利用已有的自然河沟,挖出无数道盐河,尤其是宋代后开挖的著名的串场河,使这里的海盐生产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
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人们把目光更多的集中于港口的建设,从中找到直接通往海外的平台,无疑是正确的。江苏南通的东洋、盐城的大丰港口和连云港港口已成为江苏沿海伸向大海的三条巨龙。贯通沿海的高速公路与苏通大桥建设基本成功,为江苏沿海交通的构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我们必须重视交通网络的建设,在沿海城乡之间建设,建成通达方便的网络,并且注意铁路、水路和空中的立体式交通建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江苏沿海的开发取得成功。
借鉴之四,江苏沿海开发必须把沿海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沿海区域开发初期,人口与生产要素不断向中心城市集中,区域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产业与贸易规模的膨胀,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加强,主要中心城市的大都市区化特征日益明显,城市化呈现出广域集中特征。此后,产业、物流与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带动了大都市区的连绵扩展,具有多中心结构的大都市连绵区开始形成,区域整体的增长极效应不断增强:以日本太平洋沿岸为例,早期的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发展,带动了东京圈、名古屋圈和阪神圈的形成,继而在更大区域内形成了首都圈、中部圈和近畿圈,直至最后形成了沿太平洋大都市连绵区。韩国东南沿海与美国“阳光地带”区域城镇体系发展也具有相似的历程,最终促使“京釜城市走廊”和美国西南大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总结分析几千年江苏沿海开发历史,可以看到,始终把江苏沿海只看做一个粗放的资源提供基地,一个淘金者的乐园,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人把这里当作建功立业的家园。近现代历史发展虽有所改变,但基本定向仍根深蒂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江苏沿海腹地建成现代化大城市,成为这一广袤地区的经济文化支撑。要把做大做强苏北沿海现代化大城市列入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中提出了三极一带多点的战略构想,只是应该进一步明确做大做强三极(南通、盐城、连云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思路。第一,要确立做大做强现代化大城市是江苏沿海开发的经济文化基础。在幅员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几个集中显现现代意识的城市,沿海各点开发远水不能解“近渴”,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则成了无源之水了。第二,要明确做大做强现代化大城市,是从根本上改变江苏沿海地区落后面貌的措施。试想一下,一旦有了几座现代化中心城市,必将为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文化科技的支撑,当地人民的信心、凝聚力和实力才会倍增,从而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发展。第三,迅速在江苏沿海做大做强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要求着手编制好沿海大城市的规划,注意发挥历史文化特色,为江苏沿海开发取得成功作出历史性贡献。
(梁建民周玉奇)

开创盐城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繁荣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专辟一章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文化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把文化生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润滑剂;把文化创新作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助推器;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新指标。要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发掘抢救民族文化瑰宝等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为后人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
盐城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建设“文化大市”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无疑给我们民间文艺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我们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竞争愈演愈烈;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文化的开放,使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产业的壮大,文艺创作队伍的多元化,使原先的文艺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放眼全国,兄弟省市你追我赶,新招频出。尤其是民间文艺这种公众文化正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正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只有抓住当前大好的和难得的文化大发展机遇,求真务实,用开放式的思维、跳跃式的思路、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开创盐城民间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一、继续抓紧抓好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挖掘、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坚持做到三个“认清”。一是充分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入世”后,国外来做生意、办企业、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各种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品都是难得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潜力很大。其次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探奇和借鉴趋热,例如我市的发绣、玻璃工艺和雕刻、柳编、草编、长毛绒玩具等工艺品在历届广交会展示活动中,都引起了轰动。第三,民间艺术是土生土长的艺术,带有一定的原始性、传统性,这种纯朴的乡土风格很受外国人的青睐。近几年来唐装的风靡,蓝印花布的受宠、“中国结”进入寻常百姓家,收藏摆放民间艺术品甚至成为许多都市白领、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文化人士的生活时尚。这无疑是为民间艺术市场化吹响了前奏曲;二是充分认清民间艺术的可开发性。我们有很多的民间艺术,例如:葫芦画、机绣、发绣、竹编、柳编等都可以适当转化为能穿、能用的东西。如果针对人们生活品位越来越高的要求,将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品稍经转化,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宠”。比如,我们盐城的丹顶鹤、麋鹿很有名,而长毛绒厂又不少,但就是没有丹顶鹤、麋鹿的旅游纪念品。如果开发这些纪念品,与旅游文化结合,市场前景可想而知。所以在动态中进行传承和保护也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三是充分认清民间艺术的可结合性。民间艺术也是一笔巨大的旅游资源。民间工艺都以手工精细见长,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民间艺术可吸收新元素,增加可看性,但更重要的仍是保持原有的风味。如果既能保持民间艺术的独特风味和韵味,又能依靠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运作手段为它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金、技术支持,在多元素的实践中,以旅游品的开发最为通行与便捷且获取直接的经济与市场效益。例如,盐都区的水乡民俗馆,建馆四年多来已接待参观旅游者3万多人次。这就充分说明民间艺术是可以与旅游结合创造价值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充分认识民间文艺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首先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放在心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同时又是文化发展的受益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作为创造的动力与源泉。民间文化更要最大限度地争取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利益兴奋点。为此,要加强与社会各界和文联各兄弟协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对民间文艺活动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健康有益的民间文艺活动。例如春节文艺踩街、庙会、舞龙耍狮、打腰鼓、猜灯谜;元宵节的灯会、灯谜;清明节的踏青,端午节的龙舟赛、会船节、风筝节,中秋的团圆、焰火节;重阳节的老人健身赛、登高郊游;平时的票友戏剧演唱活动等等,把民间文艺与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把民俗文化与传统的戏剧、戏曲文化结合起来,使民间文艺渗透到人们精神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各类民间文艺家、民间工艺大师和民间文艺工作者放在心上,将民协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团体。首先在民间文艺界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文艺家劳动创造的风气,从思想、情感、生活及民间艺术创作等多方面关心民间文艺工作者,着力营造鼓励人才去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让一切民间文艺创作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民间文艺生产力得以解放和发展,让每个民间文艺家在我们的集体里都感到心情舒畅,都充满着创造的欲望。
三、激发创造活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民间文艺活动。文联靠“联”,协会靠“协”,要主动积极协助文联、协调各方力量、协同各兄弟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活动。人们常说:“民协是个小文联”。的确,民协的许多活动,与文联所属的兄弟协会有密切关系。如民间歌舞与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有关;民间绘画与美术家协会有关;民间表演又与戏剧家协会、杂技家协会有关。要开动脑筋,积极寻求机遇,抓住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契机,精心策划、组织一些既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又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要提前规划、提早策划,精心组织,不断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兄弟协会学习,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以创新推动盐城民间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将设立专项“会员文艺创新奖”,增强会员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肖兆玉)

投资指南

投资导向

盐城是沿海开放城市,江苏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全球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看好盐城,纷纷来盐投资。
每年5月18日在盐城举办的盐城经贸洽谈会是盐城吸引客商投资的大型招商活动。
重点投资领域
□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化工、食品、重点原材料建设、高新技术项目
□符合我市发展规划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项目
□农业开发和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及滩涂开发利用、海洋经济项目
□教育、卫生、旅游、房地产开发、信息资讯等三产项目
□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及资源节约、生态保护项目
重点投资行业
机械大力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积极发展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设备,开发生产高可靠性、低排放和低噪音系列柴油机,适用、安全、可靠的农用运输机械,农业收获机械及农机具。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精密成型加工技术产品和柔性制造单元或系统、先进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新型专用泵、阀、电机、液压、气动、密封、轴承等四类特定产品,精密仪器和智能式低压电器制造等。发展城市垃圾、大型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开发太阳能高效集热器、新型高能蓄电池,再生能源、新型高效压缩机,节能风机、电机、水泵,低损耗电力变压器,节能型内燃机。
纺织加快企业重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移。重点发展高档织物印染、高技术后整理加工、高档服装。积极发展高技术纺织机械及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制造等。
化工以精细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开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加快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发展工业表面活性剂、添加剂、高档燃料及助剂、造纸用化学品、装饰用化学品等产品。进一步开发发展广谱、高效、低廉的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
食品运用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提高食品工业,改进传统工艺和配方,大力发展营养、保健、方便、绿色食品。
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先进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中低产田。改造及综合治理,商品粮、棉、油等农产品基地建设,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及养殖,动植物优良品种繁殖,规模化海水及淡水养殖;农产品储存、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花卉、中药材种植,速生丰产林建设,沿海滩涂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建设等。
服务业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代理经营、连锁经营,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港口、旅游、商业、餐饮、房地产、信息咨询、教育、医疗,以及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中心的建设等。

投资政策

江苏省盐城经济开发区实行鼓励国内外客商进区投资:投资客商全面享受国家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关联度大或高新技术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最大优惠;区内投资工业项目,开发区将根据投资额大小给予相应的土地出让价格优惠;区内投资工业项目,建设阶段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收费按不超过规定标准的下限70%执行,非工业项目,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按当地标准的50%收取;对投资教育、卫生等公益性项目的,免收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引荐客商以及客商引荐市域外客商来盐城市投资兴办工业项目的自然人、法人和社会组织进行奖励。根据引进项目投资额大小,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引进部分的给予相应比例一次性奖励,重大项目可采取特殊的奖励办法。
土地使用
1. 进区投资项目凡征用土地的,其土地出让合同价格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协议出让最低价,并在评估基础上,经区有关部门会商报管委会后确定。
工业项目根据土地使用年限和项目投资规模、技术含量、对区本级财政的贡献能力等因素,土地出让合同价格适当浮动。
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项目用地价格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化手段确定土地出让合同价格。
2. 区内土地可以租赁使用,租赁价格根据租赁时间长短、用地性质、项目情况等因素,以市基准地价和省政府确定的最低价为基础,经评估,由区有关部门会商报管委会后确定。
3. 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投资项目、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项目、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的利用外资项目和一次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工业项目,其土地出让合同价格
在国家土地政策和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实行“一事一议”。
4. 具体项目用地面积根据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确定,且投资密度不得低于120万元人民币/亩。
财政税收
在开发区工商登记注册且经营期十年以上、税收属于开发区本级财政、严格履行投资协议的企业,享受下列财税优惠政策:
1. 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2. 对生产性内资企业,从开始经营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开发区留成部分由财政全额奖励返还;第三年至第五年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开发区留成部分由财政按全额的50%奖励返还。
3. 对非生产性企业,从开始经营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开发区留成部分由财政按全额的50%奖励返还。
4. 对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投资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重要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和一次性投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生产性企业,对照有关政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或由财政返还所得税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5. 对履行项目进区投资协议,按时序进度、投资密度等要求完成投资,且投产后对开发区财政贡献实绩较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单位,开发区有关部门帮助其争取上级部门贴息资金和专项扶持资金。
行政规费
1. 对所有在区内注册、纳税的工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实行“无费区”政策;在项目建设阶段,不收取行政事业性规费。
2. 对所有进区的非工业项目,免征散装水泥发展基金、墙改费、防洪保安基金、通信设施备料款、新型组合式化粪池备料款、绿化人头费。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现行收费标准。
招商奖励
1. 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投资项目,省级以上高科技项目,按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投资部分按项目投资单位实际交纳的土地出让金计算,计奖基数以新办企业注册资本为限)的6‰计算奖金总额,在项目竣工投产时一次性奖励到位。
2. 成功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工业项目,按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投资部分按项目投资单位实际交纳的土地出让金计算,计奖基数以新办企业注册资本为限)的5‰计算奖金总额,在项目竣工投产时一次性奖励到位。
3. 成功引进市外资金投资且固定资产投资额达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工业项目,按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投资部分按项目投资单位实际交纳的土地出让金计算,计奖基数以新办企业注册资本为限)的4‰计算奖金总额,在项目竣工投产、对开发区财政贡献实绩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预定目标时,按应得奖金总额的40%、60%分两次奖励到位。
在项目建设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项目单位不能履行投资协议,项目开工时间延长六个月或竣工时间延长一年以上的,则对引荐项目的单位或个人的招商奖励按以上标准的50%兑现;项目开工时间延长一年或竣工时间延长二年以上的,不再兑现招商奖励。
投资服务
1. 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开发区各部门工作人员亮牌上岗,对进区单位各项事务随到随办、急事急办。对进区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登记手续办理期限严格按照开发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决定}执行。
2. 实行行政公示制度:开发区各部门对进区项目单位一次性提供办理涉及本部门职能的各项手续所需的全部材料目录和文件范本,一次性提出对进区单位申报材料的修改意见和要求,无例外情况,要一次性办结,不能办结的事项必须向客商通报并得到客商认可。
3. 实行项目事务代办制度:开发区招商局等有关部门可以接受项目单位委托,义务代办项目材料编制、申领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及项目建设审批等各项手续。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及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在开发区投资兴办的企业,参照本办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投资优势

近年来,盐城市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目标,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市场化战略,经济不断攀登新台阶。
海洋优势
盐城东临黄海、海域宽广,海岸线长582公里,滩涂面积45.33万公顷,分别占江苏省的56%和75%,滩涂还以每年3至5万亩的成陆速度向外淤长。拥有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最大的土地后备资源。
能源优势
盐城天然气田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含气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储量为2100亿立方米,品质优良。582公里长的海岸线大多位于风能丰富区,己达国家认定的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标准,具备建设大型风电的良好条件,发展风力发电前景十分广阔。
人才优势
盐城一直注重人才培养,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已成为江苏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拥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3所高校,在校学生24000人;36所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0000余人;各类科研机构300多个,科技人员近15万人。
区域优势
盐城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直接接受上海辐射,与上海的联系十分紧密。
沿海经济带。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沿海经济带作为江苏的经济战略正在加快实施。
与韩国、日本毗邻。距韩国300海里,日本430海里,是苏东重要的对外进出口通道。
服务优势
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按照“两个集中、三个到位”的要求,做到职能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项目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审批项目到位,人员配备到位,窗口授权到位。
重大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对重大项目从项目洽谈、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到位,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的困难、矛盾。有关部门可以接受项目单位委托,义务代办项目材料编制、申领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及项目建设审批等各项手续,协助项目单位开展商务谈判。
专门成立盐城市优化环境办公室。受理对各级机关、公共服务部门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问题的举报。并出台《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

投资载体

开发区建设
盐城有省市级开发园区13家,分别是盐城经济开发区、射阳经济开发区、阜宁经济开发区、建湖经济开发区、大丰经济开发区、大丰港经济开发区、东台经济开发区、亭湖经济开发区、盐都经济开发区、响水县经济开发区、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化工园区、响水化工园区。
盐城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距盐城机场10公里,通榆河、新长铁路、沿海高速、204国道贯穿其中,交通十分方便。1992年8月开始建设,1996年3月被批准建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设有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国际纺织工业园、科技创业园、民营企业创业园等专业园区。目前已有韩国、新加坡、德国、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区兴办企业。
11个经济开发区
●江苏盐城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8280666.com
电话:0515-8897055088185705
●江苏亭湖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tinghu.gov.com
电话:0515-8818318888910762
●江苏盐都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yandu.gov.com
电话:0515-8858030188580306
●江苏响水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xiangshui.gov.com
电话:0515-8207180982071811
●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binhai.gov.com
电话:0515-8410659684102298
●江苏阜宁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jsfnkfq.com
电话:0515-8723183387231755
●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sheyang.gov.com
电话:0515-82377028
●江苏建湖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jianhu.gov.com
电话:0515-86251988
●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dfjjkfq.com
电话:0515-8385532083855698
●江苏大丰港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dafport.com
电话:0515-8355516283555061
●江苏东台经济开发区
网址:www.dtkfq.com
电话:0515-85311976

产业集群

盐城经济集群发展特色明显,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加粗,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为客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上下游配套资源。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10家,分别是汽车零部件、纺织业、油田机械、农用机械、制鞋机械、电脑绣花、不锈钢制品、玻璃工艺品、抛丸机、电子节能灯。
(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