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名片

【概 况】 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发展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的标志。特色文化代表一个地区品牌,它体现一方形象,是对外宣传的名片。盐城这座海滨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弘扬城市文化,不惜财力、物力和人力,全力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2006年12月4日,在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赵鹏从盐城实际出发,明确将海盐文化、铁军文化、水绿文化、淮剧杂技文化确立为盐城的4张文化名片。海盐文化(又称“白色文化”),是盐城文化的底蕴,是盐城文化的根脉和重要元素。铁军文化(又称“红色文化”),是老一辈革命家和盐阜老区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盐城文化的精髓。水绿文化是盐城市地理特征与社会诉求相结合的文化表现,盐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百河之城”之称,水绿文化是盐城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品位。淮剧杂技文化是盐城市地方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海盐文化】 盐城生产海盐历史悠久,在所有海盐产区中,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产量、质量,历史上一直独占鳌头,盐城以海盐文化著称于世,是目前全国唯一直接以盐冠名的城市。盐城在海盐文化积淀方面,得天独厚。

盐城,因“盐”得名,因“盐”置县,因“盐”兴城。与海盐生产、经销、运输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建筑风格、哲学思想观念、文艺作品,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盐”的烙印。走进盐城,昔日壮观的煎盐场景虽然风光不再,但散落在盐阜大地上、被盐浸泡过的、与盐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海盐文化遗存,却俯拾皆是,犹如渗出卤花的珍珠,熠熠生辉。经文物部门登记,境内海盐生产场地、工具、运销码头、器具、盐政管理官署建筑、碑刻、盐民日常生活场所、用物等海盐文化遗存有860多处(件)。如范公堤遗址、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溪盐仓监遗址、张士诚起义处北极殿遗址、王艮“东陶精舍”遗址、汉代墓葬群、海春轩塔、古庆丰桥、富安明代故居等等。
地名是见证一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盐城2市5县2区的众多地名中,沿串场河一线,如盐渎、盐城和各种称谓的墩、亭、场、灶、仓、团、锅、丿、滩等等,源于海盐文化的地名,现在仍有近百处,它成了今人读取海盐文化的座标。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 灶、南沈灶等;“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等;另外,煎盐用的盘铁,点卤成盐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
近年来,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盐文化品牌的宣传。2003年成立了市海盐文化研究会,推出了《海盐文化苑》陈列展览,举办了 “银宝杯”海盐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赛,组织书画家、摄影家走进海边盐区采风,创作了一批咸味十足的书画作品。2006年,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政府,同意在盐城建设冠名“中国海盐博物馆”。2007年,该馆仍在建设之中。

【铁军文化】 盐城位居战略要地,南通沪宁,北达齐鲁,抗战前这里是里下河地区工商业中心和粮、棉、盐集散地,资源丰富,河、湖、港、汊出可进,退可隐。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十多年间,这里敌我拉锯对峙,多次发生过战斗,盐城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盐城地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作为红色文化内容之一的铁军文化,是盐城人民的一大宝贵精神财富,内涵深刻,影响深远。铁军文化的形成,应当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随着华中总指挥部进驻盐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中共中央华中局在盐城成立,盐城成了华中抗日堡垒,成了华中的抗日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毛泽东曾用“华中人民的长城”来形容新四军,盐城也被抗日军民誉为 “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盐城由此声名远扬,传颂至今。那时的盐城,曾汇聚了我党我军一批高级领导干部。他们坐镇盐城,运筹于帷幄之中,指挥苏北、苏中和华中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坚持反“扫荡”、反“伪化”、反投降斗争,坚守华中抗日阵地,直至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中,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就有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张爱萍、叶飞、洪学智、姬鹏飞、陈丕显等等。盐城这片土地,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时的盐城,还云集了大批文化名人,他们在陈毅亲自倡导创办的“文化村”中,或挥毫作书,或交流棋艺,或赋诗唱和,思想活跃,气氛热烈。其中有:戏剧家阿英、孟波,舞台装置专家池宁,音乐家贺绿汀、何士德,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经济学家薛暮桥、骆耕漠、孙冶方,名记者范长江、重庆《新华日报》女记者刘述周,作家夏征农、黄源,画家胡考,木刻家赖少其,日本问题专家张百川,国际问题专家钱俊瑞,历史学家吕振羽,自然科学家孙克定,医学专家沈其震等等,一大批文化新闻界人士来到盐城,他们为苏北抗战的新文化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的盐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苏北敌后光芒四射,吸引了无数爱国青年、抗日志士,他们纷纷从国统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冲破重重险阻,不远几百里、上千里,慕名而至,投身到抗日的滚滚洪流之中,盐城成了无数爱国青年心目中的圣地。其时的盐城,抗日救亡的气氛特别浓厚。“抗大”、“鲁艺”、华中党校、江淮银行和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学救会、“新旅”、儿童团,种种抗日组织和设施,如雨后春笋,百废俱兴。广大民众被充分发动起来,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许多地方名流、开明士绅也积极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盐城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经过多年的艰苦鏖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盐城这片土地的解放。

盐城有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足以让盐城人民世世代代引以为自豪。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以新四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遗产。在盐城市,先后命名保护、修建了若干与铁军文化相关的纪念设施,以继承和弘扬铁军精神。近年来,盐城从城市整体出发,以铁军文化的独特优势,加大投资,积极创建革命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将建军路(建军西路—建军东路)作为集中展现铁军文化的景观轴和人文串联轴,精心打造反映铁军文化的各种主题建筑设施和景观小品。建军东路上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军西路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建军中路有建军桥和建军广场。改造后的建军桥由原来的“驼背”拱桥变成了平坦的大道,桥护栏两侧有22块花岗岩群组浮雕,再现了新四军著名战斗场景及重大阶段性事件如陈集战役、皖南事变、新四军重建军部等。在城市景观节点,陈毅诗社、新四军将帅名人馆、陈毅塑像、刘少奇塑像、新四军将帅群雕等正在建设之中。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根据地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盐城所独有的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它包括一大批标志性纪念设施。 通过对铁军文化的宣传继承,可以进一步增强盐城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盐城人民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和富有新时代特征的“盐城精神”,顽强拼搏,奋发进取,投身全面建设盐城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大业。

【水绿文化 】 盐城市地处江淮沿海平原,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广阔的滩涂、湿地和河、湖、港、汊密布的地理状况。数千年来,盐城人民顺应水、利用水创造出了富饶美丽的“瓢城”、水乡,同时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呵护好水资源和滩涂、湿地及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盐城有着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湿地,总面积达93.3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5%,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东部海岸湿地范围南自弶港,北至灌河口陈家港,总面积45.53万公顷,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0%,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是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沿海泥沙淤质滩涂湿地。西部的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沟河纵横,水网密集,总面积达46.79万公顷。滩涂湿地景观独特,走进这片广袤无垠的滩涂湿地,到处充满了原始、古朴的风貌,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地、珍稀动植物等融于一体,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舞鹿鸣,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保护区内有动植物25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珍稀物种。整个保护区像一块绿色的毛毯漂浮在黄海边上,被世界生态学家誉为禽鸟的“王国”,生态保护的典范。盐城滩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和罕见、珍贵的生物资源,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湿地。为了保护好这片太平洋东海岸最大湿地,划出了占地万亩的丹顶鹤和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了徐秀娟为保护丹顶鹤献出生命的动人故事。珍禽(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被列入国际重要知名湿地,并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海滨湿地还有长达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7000多公顷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都体现了盐城丰富的生态资源。西部湖荡湿地,这里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被誉为“金滩银荡”。
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水乡特色显著,仅盐城市区的河道就有111条之多,是名副其实的“百河之城”。在数量众多的河流中,新洋港、蟒蛇河、串场河、皮岔河、小洋河、通榆河等,水量充沛,河岸植被丰富,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城市不断扩展,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部署下,环保、城建、水利、规划部门把水资源和湿地保护与美化城市家园有机结合,沿不同河段,结合现有资源、设施,规划设置六大滨水景区,即文化核心景区(先锋岛)、现代风貌景区(盐渎公园、串场河南段)、滨河休闲景区(迎宾公园、串场河中段)、亲水游乐景区(人民公园、新洋港西段)及生态园林景区(两大森林公园,分别沿通榆运河中段、新洋港东段),以六大滨水景区沟通市区百河水系,将河岸带建成居民娱乐、休闲的场所。亭湖区的大洋湾作为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湿地,正在规划建设包括大洋湾森林公园和水上公园在内的大洋湾休闲旅游度假区。占地48.53公顷,总投资1.9亿元的盐渎公园,2007年1月已建成开放,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水绿生态公园。为彰显“水绿盐城”、“湿地之都”的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的形象和品味,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串场河景观带建设。串场河全长180公里,其中盐城市域内155公里,流经城区主要地段从新洋港至第一沟,全长8.6公里,市区段河面宽度50米~100米。沿岸已建成城中城等一批房产开发项目和人民公园、迎宾公园等景观,以及黄海桥、登瀛桥、太平桥、华兴桥(新西门桥)、解放桥(南门桥)、迎宾桥、大庆桥、串场河桥等主要桥梁,盐渎公园已建成开放。在拆在建项目有二桥广场、先锋岛等。计划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到2008年底,串场河沿线两边将建成50米绿带、14米道路,并配套搞好节点、景点建设、两岸土地开发和商业、旅游、休闲等设施,使串场河成为“传承海盐文化、打造水绿盐城”的窗口和典范,成为一条绿色的河、一条文化的河、一条繁华的河、一条欢乐的河。在强势推进城市建设整治过程中,“湿地之都、水绿盐城”城市文化名片已经形成。

【淮剧杂技文化】 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 “现代戏之乡”的美称。盐城也是中国杂技艺术三大发祥地之一,它与河北省吴桥、山东省聊城齐名,在杂技资源、教育培训、人才队伍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淮剧,是在长期流行于以盐城为中心苏北里下河地区“三可子”、“门叹词”等曲艺和地方傩文化表演基础上,受徽剧、京剧艺术影响,于清同治年间逐步形成的戏曲艺术形式。初称“淮夹可”、“江淮戏”。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专业艺人的流动,得到上海等城市文化影响和共产党新四军中诸多文化名人参与改革,淮剧在编剧、音乐、表演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出现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作。1952年定名淮剧。20世纪60年代初,在盐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淮剧艺术各方面都得到系统地“考定”,成为江苏六大地方剧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1978年后,淮剧艺术事业很快恢复,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上演了大量传统剧目,在现代戏的演出创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创作出了《奇婚记》、《太阳花》等有全国影响的剧目,涌现出许多著名艺术家。淮剧艺术的其独特语言、唱腔表演艺术形式深受盐城及周边地区广大群众和流寓上海、台湾等地爱好者的喜爱。至今仍有江苏省淮剧团、上海市淮剧团和众多地方淮剧团活跃于群众中。
盐城杂技历史更加悠久,是全国杂技艺术发祥地之一。明初,今建湖县庆丰“十八团”已是遐迩闻名的杂技之乡。清初,出自当地的杂技艺人凭借自己的绝活享誉东南沿海,有的远涉海外,传艺到新加坡、泰国等地。几百年来,“十八团”艺人创造了不少传统杂技节目,尤以气功、顶技、蹬技、爬竿、三上吊、走索、舞狮、马术等技艺较高的节目出名。建国后,杂技艺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节目的基础上,编撰出许多新的节目。如今盐城市杂技团经常应邀参加国际赛事,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对手顶碗》、《走钢丝》、《头顶技巧》、《滚杯》、《硬钢丝》、《春江花月》等节目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