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概 况】 2008年,该校以“质量立校,文化养校,品牌塑校,依法治校”为办学方针,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内涵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学校现有教职工302人,专任教师259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教授(高级讲师)80人,讲师78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或在读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36人。另客籍教师45人(其中外籍教师9人),客座教授22人。省名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6人,省教院学科带头人4人,省中师学科带头人3人。
学校设六个系,分师范和职教两大类,共24个专业方向,2008年新增杂技、淮剧两个特色专业,这两个专业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在校生数6552人,达历史最高。

【新校园建设】 新校园近46公顷,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智能化、人文化、生态化校园。2008年投资4000万元建成图文信息中心、艺术楼。投资1300万元用于动漫教室、语音实验室、图书、电脑等教学设备,新建拥有200多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和14个计算机房和语音室,新添80架钢琴,装备两个电钢琴室,建成理化生、音乐、舞蹈、汽车等20多个专业实验实训室。投资800万元用于师表苑、铁军艺苑等景观绿化工程,学校的技术装备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至2008年底,新校区建设总投资3.2亿元。

【专业建设】 借鉴本专科院校专业经验,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2008年重点办好三个专业群体:师范类专业、语言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实施“主辅修制”、“主副修制”,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沟通,论证完善德英双语、动漫、环艺、酒店管理等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范毕业生“5+2”专升本考试上线率达90%以上。多个专业引进社会考核机制,实行“一本多证”制度。制定各专业的具体考核办法,大专阶段实行“学分制”,先后开出30多门公共任选课和20多门专业任选课,开发校本教材6本。其中,盐阜民俗、盐阜地理、盐阜乡土文化等都是学生乐选的课程。

【教学科研】 学校为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加快科研兴校的步伐,制定一系列制度。召开科研工作推进会,倡导鼓励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要求教师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或作品2篇以上;召开“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会议;加强校本研修,组织教育沙龙,开展读书报告会;推进“教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名师工程”;开展学校首届学科带头人和第三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学术报告会,并将教科研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评优、晋升之中;组织新教师每人一节“汇报课”,35周岁以上青年教师每人一节“公开课”,35周岁以上骨干教师上好“研究课”等。还建立教学研究、戏曲教学研究、韩语教学研究等科研机构,促进学校的专业研究,实现文化养人目标。2008年学校共承担课题27项,其中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15项。公开发表论文275篇,出版著作9部,开设讲座41人次。教师在省市级比赛活动中获奖105人次。

【学生工作】 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宣传营造育人氛围,推进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服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和课外文化活动。6月,在首届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音乐舞蹈节学生技能大赛中,荣获3个一等奖,16个二等奖,两个创作一等奖。

【文化建设】 用人文盐师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潜能和个性的舞台,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成立盐城高等师范学校鲁迅艺术剧院,下设合唱、器乐、舞蹈和戏表四个专业团;成立博艺书画院,下设国画、西画、书法和设计四个工作室;成立体育运动中心,下设篮球、排球、田径三个运动队。有学生社团10个,涉及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

【对外合作交流】 开拓与姊妹学校的交流渠道,扩大合作领域。学校和韩国江陵大学、京畿大学、韩国新星大学、忠清大学、圣德大学、昌信大学,日本的折尾爱真短期大学、星城大学、大孤教育学院等结为姊妹友好学校,并与北京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兰州大学、延边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实行联合办学,合作内容不仅仅是校际之间的有限交流,同时加强教师的科研、学生的互派互访和课程、实训方面的深层合作,走出一条市场化、国际化、特色化之路。2008年学校在原来基础上通过创新合作内容和模式,提升了合作办学的水平,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接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与韩国大邱大学教育学院合作,计划于2009年暑期招收韩国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派学生”的国际合作办学。

【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形成招生就业网络,加强就业形势及政策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到苏南、上海、杭州等地建立学生实习训练的基地,初步拟定新增实训基地10个。充实完善就业指导队伍,关注招聘信息资料,广泛联系省内外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出路。2008年招生1600人,毕业生704人,就业率达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