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要闻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中央和江苏省委统一部署,从2009年3月起,盐城市市县机关、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和城乡基层单位先后分两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加单位6800多个,党员43万多名。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扎实做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实现了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全市两批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率分别达98.07%和98.53%,得到了中央巡回检查组和省领导的肯定。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盐城市坚持把深入解放思想贯穿于全过程,进一步形成科学发展新共识。全市上下紧扣“深入解放思想、奋力进位争先,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盐城”活动主题,深化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讨论,转变思想观念,推进科学发展,使广大党员成为会学、会讲、会用、会带的“四会”党员,加快形成了“科学发展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得益”的共识。把促进保增长与转方式相结合贯穿于全过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高效农业新增面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汽车产销量等指标列全省第一,风电装备制造业水平全省领先,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跻身苏中,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领跑苏北。把解决民生突出问题贯穿于全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好26项惠民实事,各县(市、区)分别排出百件惠民实事,加快组织实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把制度机制创新贯穿于全过程,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城乡统筹、科技创新、党的建设、人才高地和金融高地建设等6个方面,组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制订出台了政策性文件。全市共废止过时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2119项,修改完善政策制度2070项,新出台规章制度557项。把固本强基贯穿于全过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以“双学”提升“双强”,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快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公开选聘517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按照“一定三有”要求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切实提高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保增长扩内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经受考验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着力抓好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保增长促发展成效明显,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4.1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8亿元,财政总收入31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81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5.5%,COD排放量削减4.7%,SO2排放量削减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
发挥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年四季度以后,国家和省密集出台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盐城市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和挂钩服务干部的政策培训,并将60多条与盐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的具体政策细化到企业,落实到项目,提高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集成效应。切实抓好国家和省扩内需项目和资金争取工作,加大配套资金筹措力度,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全市共争取到中央投资项目229个,累计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68亿元,居全省前列。抢抓国家鼓励投资、银行加大投放的机遇,猛攻有效投入,大力推进八大类重点工程和工业“三百工程”,重点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开发园区、重点产业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3亿元,增长33.9%,是盐城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同时还结合盐城实际,积极落实和制定支持企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
把深化“三服务”作为保增长的重要举措。年内,市委、市政府继续把深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作为保增长的重要举措,组织市级机关、亭湖区、盐都区、盐城经济开发区等大市区496名县处级干部,挂钩服务554个重点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项目)。建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市经贸委、市优化办等部门参加的大市区“三服务”活动联席会议,挑选40人组成督查组,组长由10名退二线的正处级老领导担任,强化督查推进工作。从年初开始,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三服务”活动动员大会、“三服务”工作督查推进座谈会、挂钩服务业企业(项目)工作动员部署会及市区“三服务”活动汇报会等一系列活动,先后召开推进会5次,组织汇报、过堂、交流、督查等专题活动11次,根据不同阶段明确服务重点和要求。6月,市委常委、副市长对市区县处级干部“三服务”情况进行人人过堂汇报,7、8月,又对市区所有挂钩服务的县处级干部和110个部门“三服务”情况进行专题考核和评议。举办“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政策解读培训班、“清华·盐城”企业家高峰论坛、企业知识产权创新报告会。开展为企业“送市场、送技术、送人才”、银企对接等活动,促进企业提速增效、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困难行业降本保效。挂钩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开拓市场、争取政策、调整结构、维护稳定,充分体现了政府与企业共渡难关、机关和基层同甘共苦、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的积极姿态。通过“三服务”活动,广大干部增进了对企业的了解,加深了对基层的感情,提高了服务发展的本领,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服务成效不断显现。全年挂钩干部共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944个,争取生产订单11.98亿元,争取政策支持2.81亿元,协调资金13.19亿元。列入挂钩服务的561家企业共实现销售455亿元,纳税39亿元,同比增长55%,占大市区定报企业纳税总额的90.3%。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盐城市开展“三服务”活动的做法和经验。
强化要素保障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和监测分析力度。为千方百计缓解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制定激励政策,加强金融形势分析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全市贷款余额达到1053.11亿元,新增贷款323亿元,争取异地金融机构在盐城市信贷投放突破6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以超常措施组织推进经济工作。春节前,动员和引导企业少放假、多加班、早复工,为夺取首季“开门红”奠定了基础。上半年,对工业用电情况实行日报制,房地产情况3天一报,工业、财税、出口每周一分析,及时解决问题,力保“双过半”。坚持把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贯穿于全年工作之中,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抢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机遇,谋划盐城跨越发展

2006年年初,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推动沿海开发以后,盐城较早启动了新一轮沿海开发工作。当年6月,市委两次召开常委扩大会,分别对沿海开发和大市区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拉开了盐城市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序幕。当年8月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明确提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沿海开发步伐,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市委、市政府把2006年作为沿海开发战略规划编制年,把2007年和2008年作为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突破年,全力推进沿海开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为盐城跨越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从省域规划上升为国家规划,从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的发展第一次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实现了盐城几代人的梦想和期盼,为盐城市新一轮沿海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前行、向更高目标迈进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盐城发展由此站到了国家战略的新起点,迎来了国家战略的新机遇,开启了由“内陆型经济”向“临海型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围绕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战略对盐城的新定位,即:把盐城建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特色旅游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地,组织全市上下深入学习理解,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定位,细化目标,调整和完善盐城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节点规划、专项规划和全市域发展规划,并出台了盐城沿海开发2009年至2012年实施计划,总结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不同特点,提出了错位发展、各展所长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盐城沿海空间大、岸线长、滩涂多、“风光”好的优势,走综合开发、特色发展、城乡统筹、环保优先的沿海发展之路。整合港口资源,成立盐城港,明确“一港四区”功能定位,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港。继续坚持港口、港城、临港经济区“三港”联动,坚持市域范围上下左右联动,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沿海发展。坚持沿海开发工作项目化,确定八大类254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600多亿元。排出向国家争取的31个牌子和功能项目,加大对接和争取力度。对66个在建在手的沿海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强力推进。坚持以资源引产业,以开放促开发,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沿海专题招商活动,并面向日韩港台开展沿海招商,取得明显成效。成立全市沿海发展规划建设委员会,统筹沿海发展工作。建立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加大沿海开发筹资力度。加强对岸线、土地、盐田和“风光”等战略资源的管控,确保沿海可持续发展。把开发沿海和接轨上海结合起来,以产业接轨为重点,加大盐沪共建园区力度。提出了打造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和人才高地两大战略,为策应和实施国家战略提供支撑。

盐城市荣获“中国创业之城”称号

9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创业城市高层论坛暨中国创业之城发布会上,盐城市从200多个全国地级城市中脱颖而出,在公布的首批“中国创业之城”20强名单中,盐城市榜上有名。中共盐城市委书记赵鹏获得全国推动全民创业突出贡献人物奖。2009年,全市民营经济工作坚持攻坚克难,进位争先,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9年,全市新增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747亿元,新发展私营企业2.25万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6.41万户,三项指标累计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跻身全国前十强。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总量突破40万户,私营企业突破7万户,两项指标均实现4年翻一番,注册资本突破1700亿元,实现4年翻两番。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贡献份额稳步提升,创业、融资、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向纵深推进。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全省第一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财政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集中的严峻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和财税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深入开展“三服务”,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8亿元,增长40.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一名,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11.9亿元,增长44.3%,实现两年翻一番。
汽车行业强势增长。对东风悦达起亚汽车项目实施财政贴息和税收贡献奖励政策,抓住国家下调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的机遇,帮助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开拓公务车、出租车、私家车市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全年累计入库税收20.4亿元;全市汽车行业全年实现税收22.8亿元,增长92.5%,汽车行业新增税收占全市国税增收额的58.5%。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出台支持市区风电、环保两个产业园区发展财税扶持政策,对园区的规划编制、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等项目给予补助,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园区形成的市、区两级税收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园区,推动了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华锐风电当年投产,当年缴纳税收达1.12亿元;环保产业园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新增税收1.3亿元。
帮助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排难求进。市区明确496名县处级干部挂钩服务554个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2944个,争取销售订单11.98亿元,财政政策性贷款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额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其中市区3家担保公司共为390家企业提供担保21亿元,担保额比上年增长36.8%,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23亿元,有力有效地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矛盾。2009年,反映企业运行质量的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2.7%、34.8%、30.8%,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促房地产市场趋暖回升,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为财政增收提供新的源泉。
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市级服务业规模扩大到2000万元,盐都、亭湖区也各增加500万元,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进一步降低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5%,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底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市住宿餐饮业入库税收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批发零售业入库税收2.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3%。
力促房地产市场趋暖回升。按照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要求,及时研究出台盐城市政策措施,落实购买商品房财政补贴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费减免政策,全市实现建筑房地产税收34.2亿元,增长49.9%,建筑房地产业新增税收占全市地税增收额的74.4%。
大力招商引资,努力培育财源增长点,全市共争取到中央投资项目229个,获中央预算内资金6.8亿元。争取到省重点产业调整项目29个,资金1.32亿元,资金总量列江北第一,占苏北获省资金总量44%。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3亿元,全年新增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138个,为全市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源泉。
县域经济在危机中求发展,亮点纷呈。各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阜宁、建湖、盐都3县区分别比上年增长50.6%、46.9%、42.4%,东台市、盐都区、亭湖区实现首超15亿元,建湖、阜宁、射阳3县实现首超10亿元。
园区经济活力迸发。各地采取集中财力支持、完善激励政策、创新扶持机制等措施,全力推动开发园区加快建设,园区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最重要增长极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撑点。重点开发区实现新发展,全市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7%。特色园区快速推进,南北挂钩合作共建园区和盐沪共建园区进展顺利,常州高新区大丰园区实现财政总收入达2212万元。
乡镇经济增速前行。全市实现乡镇一般预算收入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43.4%,高于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2.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超亿元乡镇达21个,比上年新增8个;一般预算收入超千万元乡镇达119个,比上年增加18个。
港区经济蓬勃兴起。积极创新沿海开发机制,搭建海兴公司等投融资平台,沿海开发有力有序,港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丰港区完成财政总收入3.8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74%和62.91%。

高效农业规模跨上全省第一新台阶

2009年,全市围绕“打造江苏高效农业第一市”战略目标,组织开展“高效农业突破年”活动,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流通体系“三大载体”建设力度,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全年新增高效农业4.8万公顷,比年初增20%,总规模达28.73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1.5万公顷,比年初增27.6%,总规模达6.97万公顷;新增高效立体种养3.33万公顷左右;新增规模生猪养殖59.45万头、肉禽1.5亿只、蛋禽444.5万只、奶牛9261头,全部成倍超额完成任务。2009年,全市高效农业总规模首次登顶全省第一,为打造江苏高效农业第一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8个,面积达3.93万公顷。2009年新建或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8个,其中综合性园区10个、重点镇特色园区68个。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共建有各类项目138个,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新投资达10.3亿元。大丰市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有智能温室常丰园艺、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名贵花木园、建丰农业生态园、盐城市芳彩园艺研究院、利新食用菌、丰源食用菌、生态创意农业园、辉煌葡萄园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5.8亿元,已完成投资3.2亿元,其中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订了《盐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振兴规划纲要》,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纺织除外),在2008年284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突破500亿元,2012年突破6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亿元。3月,市政府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意见》,根据市政府意见,各县(市、区)建立组织机构,编制建设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项目招商,扎实推进加工区建设。2009年9个县(市、区)规划建设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3个,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93亿元,开工建设进区农产品加工项目11个。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34亿元,引进进区项目37个。这些项目的建设起到了集聚产业、创新经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集中交易的优势平台。2009年,全市新建或完善3个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或完善重点镇批发市场62个,新建农产品购销经营部315个,新发展农民经纪人1.1万多人。总投资15亿元的亭湖华东(盐城)农产品交易中心,建筑面积60万平米,一期工程已于5月18日开业。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射阳富民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已经基本建成,已经开盘销售,营业后可实现农产品交易额5亿元以上。
农村三大改革,激发了高效农业发展活力。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股份改革、农民资金互助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新热潮。2009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3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396个,专业协会41个,新增成员9.14万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4169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509个。新增省“四有”示范社13个,新增省“四有”合作社33个,位居全省前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数和带动农户数分别达67.75万人和102.38万户,占总农户比重分别达到35.5%和54.6%。有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以资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合作试点,进一步拓宽了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高效农业的必要条件,土地股份合作是土地流转形式中承包关系最明晰、流转关系最稳定、推进规模经营最有力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重要组织载体。2009年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创新流转形式、健全服务网络、强化规范管理等措施,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余公顷,流转总面积达11.36万公顷,占承包总面积的21.1%;累计组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457个,其中新增192个,入股农户5.77万户,入股面积达1.59万公顷,吸纳农村劳动力4.08万个,当年分红股金7179万元,入股农民在合作社的劳务收入1.298亿元。规范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试点,积极引导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2009年,全市新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57个,总数达114个,入社农户10.27万户,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累计投放30亿元,其中90%投入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充分发挥了对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补充作用。积极引导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有效实现形式,全市新成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5家,总数达到18家。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市农业保险总规模、保险覆盖面、受益农户数、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余额等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主要种养业保费总规模达到2.01亿元;水稻、棉花、玉米、三麦、油菜承保面均在90%以上;高效农业保险取得突破,新开办了大棚蔬菜、规模猪场、规模禽场、养蚕等高效农业保险,保费总额达603万元,有效地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大市区“三年展新貌”目标圆满实现

2006年8月,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盐城建设成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长三角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年见成效、三年展新貌、五年大变样”城市建设目标任务。三年来,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建设战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大市区建设“三年展新貌”目标圆满实现。
大市区框架基本拉开,沿海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奠定。三年间,大市区每年实施十大类100多个项目,投资均超过100亿元,2009年达到了190亿元,三年投资相当于建市以来城建投资的6倍左右。城市规模变大了,实施城南、河东、城北、城西、西南、城中六大片区建设,拉开了423平方公里的大市区框架,建成区面积从三年前的71平方公里增加到117.65平方公里。大市区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由三年前的25.5%提高到了36.9%。城市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集聚效应、辐射力、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市民自豪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到盐客商及社会各界对城市的变化评价较高。
大市区城市功能体系逐步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逐步“成网成环”,完成了解放路南延、迎宾路南延与拓宽、人民路南延、西环路、北环路、青年路西延、大庆路西延、G204绕城段、新洋港大桥连接线等项目,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9平方米。饮用水安全保障得到改善,建成了城西水厂取水口西移工程、通榆河取水二期工程,并实现了城东、城西源水互通。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和城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建成投运,市区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出水水质达标率达99%。“公交优先”战略有效实施,每年添置更新公交车100辆,建设了江苏长江以北首条BRT快速公交线路,方便了市民出行。城市防洪能力极大提升,建成了串场河闸站、大马沟调尾等防洪骨干工程,形成主城区防洪包围圈,使市区防洪水平达到防洪50年一遇、排涝10年一遇标准,改变了水灾面前不设防的历史。城市管理设施日趋完善,开工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粪便处理厂,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此外,相继建成了全民健身中心、科技馆、金鹰国际、沃尔玛、家乐福等一批文化事业、服务业、公共服务配套项目,与城建事业形成良性互动,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消费需求。
水绿、海盐、红色等文化载体建设取得成效,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三年市区新增绿地110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326公顷,绿地面积2924公顷,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9.1%和3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基本建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均匀、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2009年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加强沟河整治,对市区的沟河进行清淤驳岸、污水截流和景观绿化建设,逐步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新建的盐渎公园、中国盐城海盐博物馆、内港湖公园,充分展示盐城的海盐文化特色;改扩建新四军纪念馆,弘扬了盐城的铁军文化;新建的水街和东进路美食一条街,提升了盐城休闲文化的品位。同时,对陆公祠、泰山庙、宋曹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加强了保护,使快速发展的城市承继了文脉。2009年10月12日,展陈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中国最大新四军人物馆开馆。11月24日,耗资近3000万元的市区陆公祠修复工程取得重要成就——陆公祠文化街举行了开街仪式。陆公祠文化街是市政府2009年建成的十条特色街区中唯一的文化街区。与新四军纪念馆、陆公祠改扩建工程相比,盐城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堪称“无中生有”的大手笔。从百天建成一期工程,到两年创成国家4A级景区,在市委、市政府许多超常规措施推动之下,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至2009年底,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基础设施项目已累计投资3750万元,产业项目投资4.28亿元。由中国海盐博物馆、水街、串场河景观带、东进路文化休闲美食街和盐渎公园五大景点组成的盐城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成为联结新老城区的纽带,集聚着大量的人气。
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日益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从正式启动建设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城南新区已经开工建设104个项目,竣工87个项目,完成投入112亿元,城市配套逐步完善,新城雏形初见端倪。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建成了园林大道、开发大道等30多条道路,总长60多公里。公共配套不断完善,建成盐渎路学校、聚亨路小学、日月路小学、康居路小学等4所学校,城南健身中心、花卉市场、清风馆、瓢城新街、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项目竣工。欧式风情街、城南股份制高中、广播电视塔、城南三甲医院、新都社区中心、香苑西园、体育中心等跨年度项目正在按时序进度加快建设,一批社会开发房地产项目全面开工。环境工程先行建设,建成内港湖公园、盐塘河公园、大寨河整治、九总沟整治等15个环境景观项目,新增绿化面积近133公顷。市政配套设施全面启动。建成城南垃圾中转站、公交回车场、变电所及社会停车场等项目,供电、供暖、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全面启动。
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市区高层标志性建筑明显增多,城市天际线越来越美,建筑色彩、形态赏心悦目,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标准显著提高,市区几条重要轴线与节点亮点纷呈,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启动先锋岛、剧场路等成片危旧房改造,每年实施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居民小区绿化率大幅度提高,园林式小区从5个增加到31个,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价稳中有升,呈现供销两旺、量价齐升的态势。三年来,市区共上市商品住房638万平方米,销售583万平方米。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对10个老小区和114个易淹片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苏北率先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实现了管理的全覆盖,2009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级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开展争创苏北最洁净城市活动,推行后街巷道及沟河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市场化运作全覆盖,城市清洁度明显提升。

盐城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按照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经过严格评估审核,12月31日,国家人口计生委研究确定了北京市顺义区等45个市(区、州)为第一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单位,盐城市榜上有名。20世纪90年代初,盐城市首创了“少生快富文明工程”,前国务委员彭珮云说:“盐城的少生快富为开创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道路做出了贡献。”当今,少生快富依然被中国中西部地区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工作经验加以推广和实践。近年来,盐城市结合本地实际,依托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平台,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围绕“人人享有良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目标,围绕公民权益维护、知情选择推进、规范服务、管理与评估改革、艾滋病防治、社会性别平等、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7个方面,组织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