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情况

【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情况】 根据省统计局初步反馈数据测算,2009年盐城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总体得分达94.2分,比上年增加3.4分,比2003年提高25.1分,年均提高4.2分。从四大类构成看,生活水平实现程度最好,达到95.7%,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实现程度达94.4%,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社会发展实现程度达93.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实现程度达91.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具体指标看,25项指标中已有15项指标达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恩格尔系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未达标的10项指标中,有5项指标达市定时序进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和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但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5项指标未达时序进度。
在未达标的10项指标中,各项指标得分与目标分值按差距大小排列分别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差距1.87分;森林覆盖率,差距1.1分;城市化水平,差距0.95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0.49分;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差距0.4分。五项指标分值差距累计达到4.81分,占总体分值差距的82.2%。
【县(市、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情况】 按市定全面小康达标时间,东台、大丰为2010年,响水、滨海为2014年,其他地区与市同步为2011年。按此时序进度测算,各地全面小康建设均取得较大进展。从综合得分看,东台、大丰仍然走在全市的前列,综合得分分别为98.57分和97.18分;亭湖、盐都、建湖、射阳综合得分也均超过了90分,分别为96.73分、95.98分、95.43分和91.89分;阜宁、响水和滨海综合得分分别为89.46分、88.68分、88.61分。从已达标指标看,2009年,各县(市、区)达到目标值的指标都在13项以上,其中最多的是东台达21项,大丰、亭湖均为19项,盐都为18项,建湖为16项,射阳为15项,阜宁、滨海、响水均为13项。从完成时序进度而未达标的指标看,滨海9项,响水8项,建湖6项,阜宁、射阳和大丰均为4项,盐都3项,亭湖和东台均为2项。从未达标也未完成时序进度的指标看,阜宁8项、射阳6项,亭湖、盐都、响水均为4项,滨海和建湖均为3项,东台和大丰均为2项。
【盐城市与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比较】 从三大核心指标看,2009年,盐城市人均GDP达2.56万元,总量仅次于徐州,列苏北第二位;全年人均GDP增量为3194元,列苏北第一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盐城市达1.49万元,比上年增加1688元,总量和增量均列苏北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盐城市达7650元,比2008年增加783元,总量和增量均列苏北第一位。
从总体得分情况看,徐州综合得分第一,盐城市第二。连云港、淮安、宿迁分别为第三、四、五位。
从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四大类实现情况看,徐州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得分列第一,生态环境方面得分与宿迁并列第一;盐城市在生活水平方面得分列第一,经济发展方面得分列第二,社会发展方面得分列第三,生态环境方面得分居末位。
【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问题】 2009年,盐城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已经达标的指标基础还不够稳固,一些难点指标如研发投入、生态环境、农民增收、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问题还非常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研发投入问题。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仍是盐城市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仍比较滞后。年内,盐城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8%,仅为目标值1.5%的53%,是25项指标中与目标值差距最大的一项。当前盐城市企业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结合上做的还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高科技产业并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仅仅处在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全市近半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盐城市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和氛围还未形成;多数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在职培训和教育不够重视,知识更新相对落后,人才无论是质还是量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生态建设问题。首先是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够稳定。从历年监测情况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受各种因素影响,监测数据时高时低,波动性大的情况一直存在,特别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生态建设影响极大。因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当前达标不代表以后就会持续达标,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环境保护。另一个需要重视的是森林覆盖率与目标值差距较大。年内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4.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与目标值相差5.5个百分点。未来2年要达到20%的目标,年均需提高2.75个百分点,按照省认定的国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基数计算,每年须植树造林2.67万公顷左右以上。根据近两年对植树造林监测情况来看,每年增量与时序进度有较大差距。从各地情况看,亭湖、盐都、射阳、建湖、大丰等地尤为突出。
(三)农民增收问题。从全面小康监测结果看,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指标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每年都能达时序进度。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看收入数据,更要注意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大件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直观变化。对照全面小康目标,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城乡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并不高。2009年,盐城市城乡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为34.3台,与目标值40台还差5.7台。主要原因是农村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仅15台,远低于城镇的59.5台。全市农村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情况最好的大丰,也只有26台,而射阳仅有5台。
(四)城市化水平问题。2009年,盐城市城市化率为46.3%,与目标值相差8.7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要达到55%的目标,未来2年,每年要提高4.4个百分点。若按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812万人计算,每年要有36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若按2009年常住人口748万人计算,每年要有33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前几年农村人口转移情况来看,还没有转移人口突破15万人的年份,因此城市化达标的难度较大。从各县(市、区)来看,县级城市化率目标值为45%,低于市级目标值10个百分点,大部分地区实现的可能性较大,只有响水、滨海、阜宁有一定难度。
(五)产业结构调整问题。2009年,盐城市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2.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与目标值92%相差9.2个百分点。未来2年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2%以上,年均需提高4.6个百分点。从前几年的调整进度看,均未达到过时序进度。从近几年各县(市、区)调整进度看,二、三产业比重达标的难度要高于全市。
【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开放,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空间1.落实沿海开发战略,推进沿海经济发展。要牢牢抓住5月下旬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和6月下旬全省沿海专项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公布的契机,全力抓好沿海港城规划建设、以港口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逐步提升沿海经济在盐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密切盐城港与上海港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沿海开发的重要举措。坚持产业特色港发展定位,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好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与周边地区海港实行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继续加大沿海大项目招商。要在加快码头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提高海港新城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沿海项目专题招商,推动盐城市利用外资特别是日韩港利用外资工作,着力谋求日韩港利用外资新突破,力争在引进重大项目上尽快实现突破,加快形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三是加快40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已开工建设26个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73亿元,占年初计划的47%,下一阶段要加快建设,另一方面要加紧实现末动工的14项目开土建设。
2.全面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要牢牢抓住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契机,找准盐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定位,明确未来发展战略,在区域分工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依托上海设在盐城的三个农场,抢抓上海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基地。加强与上海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的对接,全面提高服务业接轨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挖掘“长三角”地区1.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有效拓宽国内消费市场。借助上海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用国际化的金融资本、管理、人才和理念来提升盐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
3.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支撑。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错位发展”的要求,重点做大做强省级开发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建设水平,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加快盐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科学整合盐城市各类特色产业园区资源,推进重点园区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体制先进、功能先进、高产出、高贡献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出效益,形成规模和特色,做出品牌。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新提高
1.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坚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建设特大城市的定位,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市区道路、桥梁建设。开工建设“田字型”快速道路系统,年内基本完成范公路、青年路建设。实施开放大道整治和毓龙路西延改造等工程。加大老城改造力度,推进先锋岛综合开发,完成剧场路、酒厂路、劝业场等地段成片拆迁工作,开工建设苏宁、同曦国际购物广场和建军路地下商业街,构建建军路核心商业区。加快城南新区建设,重点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居住区开发,推进行政商务中心区、金融集聚区建设。加快亭湖河东片区和盐都西南片区、市开发区中心区建设,努力打造区级城市中心。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安排城中村改造,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强化市区公共交通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宣传引导,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城市拆迁、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四城同创”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软实力。
2.着力提升县(市)城和重点镇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引导各县(市)围绕2020年前建成中等以上城市的目标,制定县城建设三年计划,明确近期重点建设任务,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合理安排50个重点镇的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确定工业、居住、公共配套等功能分区,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民有序转为市民。完善市区与县(市)城、重点镇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快形成市、县一体的城市经济圈。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1.多管齐下壮大经济实力。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工兴市”第一方略,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以有效的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竞争力,走出一条符合盐城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花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加快建立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要充分发挥新特产业的抓手作用。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着眼后危机时代竞争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抓住当前国家和省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集中力量培植盐城市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三是要更加注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坚持把提高投资效益作为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保障。在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严格按照政策导向和产业定位新上项目、增加投资,着力抓好竣工项目的投产达效,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2.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要顺应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新趋势,有重点地规划建设一批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条件具备的要积极申报省级集聚区,使集聚区成为全市服务业吸引要素、创建特色、提升功能的重要载体。集聚区要以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主体,主要布局在城市中心区、产业集群区和交通枢纽区。要专题研究集聚区发展规划,出台专门政策,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一个县(市、区)要至少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二是重抓服务业大项目。始终把项目建设,特别是投资大、带动能力强、业态先进的服务业项目建设作为提高速度、提升功能、改善环境的重要抓紧手,每年排出一批,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保证项目顺利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注重招引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项目,通过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引进,更新盐城们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实现服务业规模和水平双提高。三是积极培植型服务业企业。针对企业规模小、树不出品牌、形不成合力等盐城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市选择一批经营业绩好、发展理念新、管理比较科学的重点企业,鼓励其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培植龙头型服务企业。
3.大力发展创新性经济。把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结合点,建立健全政府、开发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对各地研发投入情况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城南科技城规划建设进度,尽快建设科技商务中心、现代工业设计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城市发展设计中心等重点项目。11个省级开发区都要建立1个以上公共研发平台和孵化中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普遍建立研发中心,重点抓好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中建材环保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企业的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千企千万”工程,全年完成企业技改投入10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四)突出农民增收,重点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上下功夫
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一是推进转移农村劳动力务工增收。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时机,加大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将返乡民工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给予就业指导,推出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举措,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是推进农业链条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全市12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植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盘活农村各项土地、资金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农民合作组织、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服务“三项改革”,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高效农业发展,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五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要继续支持村级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
(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