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60周年专辑
责任编辑 王 芳

盐城60年成就综述

【概 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处东部沿海的盐城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盐城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带领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建设之中,以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谱写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辉煌篇章,描绘了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壮丽画卷。如今的盐城,已从一个工业基础差、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薄弱地区发展为一个进入新型工业化、以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综合实力倍增的新兴沿海城市,人民生活从贫困、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达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9年随着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迎来了发展的新篇章,盐城走上了综合开发、特色发展、城乡统筹、环保优先的沿海发展之路。盐城的全省第一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农业、土地全省第一,经济发展一些核心指标增幅也实现了全省领先。2009年,盐城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全省第一;高效农业新增面积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全省第一,汽车产销量全省第一,风电装备制造业水平也在全省领先。盐城已发展成为江苏沿海重要的新兴工商业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建国初,盐城经济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1949年全市GDP只有2.8亿元,人均GDP为84元,全市财政收入只有1588万元。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全市GDP提高到18.6亿元,1999年、2005年分别突破500亿元和1000亿元。2009年GDP达1917亿元,人均GDP达2.56万元。财政总收入311.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6.8亿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824.8亿元。新增贷款323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14.2亿元。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全年销售汽车24.1万辆,实现税收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8.6亿美元。各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建国初,盐城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企业只有130家,大多数是手工作坊,主要从事粮油加工和小农具制造。建国后,盐城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1949年盐城三次产业构成为87∶4∶9;1978年为58∶25∶17;1995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123”向“213”的转变,标志着盐城经济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213”向“231”的转变;2003年,重工业占比超过轻工业,盐城稳步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17.2∶48.2∶34.6。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盐城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商品粮、棉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622.9万吨,创建国以来最高纪录;高效农业总面积达28.73万公顷,总量首次列全省第一。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4300万元,2009年达到3143.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电子机械、风电装备、食品、化工等为支柱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环保产业迅速起步,被认定为国家级环保装备产业基地。风电装备制造业水平全省领先。服务业在很长时间内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范围小、门类少。1983年建市初,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也仅为5.8亿元,1988年盐城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行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科技信息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70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建国初,盐城作为革命老区,由于屡遭战火摧残,到处是残垣废墟。作为盐城县的县城,城镇总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仅有4条7米宽的砖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面貌变化不大,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一条马路两幢楼,一个交警管两头”。在东西大街上密切相连的3个节点也就是中市桥、鱼市口和登瀛桥。20世纪50年代末拓宽东西大街建设建军路的同时,开始新建5层高的政府办公大楼。这幢被人们称为“老地委大楼”的建筑,很长时间内成为盐城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1983年建市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跨入21世纪以后,百万人口大市区的框架渐次拉开,盐城新地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鹤翔公园、盐渎公园、东进路美食一条街、内港湖公园、盐塘河公园、新体育馆、城南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满足了不同层次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消费需求,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盐渎公园、中国海盐博物馆、盐镇水街等在内的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成为观看“盐”文化的重要场所;火车站圆了盐城人的火车梦,结束了盐城地无寸铁的历史,五星客运站成了出行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城市建设中把历史悠久的海盐文化、神圣不朽的红色文化和风光独特的湿地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把古老的历史文脉清晰地“写”进了现代城市,使古老而年轻的盐城焕发出勃勃生机。至2009年,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17.6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体系逐步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城市防洪能力极大提升,达到防洪50年一遇、排涝10年一遇标准,改变了水灾面前不设防的历史。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9.1%和3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城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日益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乡镇建设快速发展。全市重点镇城镇化率达53.6%,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公交、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限电视、通宽带网,其中公路黑色化率达100%。盐城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以来,盐城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85.3亿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9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90多种。拥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各类高校9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2009年,陆公祠文化街建成开放,陆公祠重新开馆,新四军人物馆开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还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卫生事业取得瞩目成就。市疾控中心大楼、中心血站、急救中心和一批重点医院病房楼相继建成使用,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卫生监督体系逐渐完善加强,全市有卫生机构742个。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9年全市市运动员共获省年度赛奖牌74枚,其中金牌28枚。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建国初,盐城经济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很低,生活相当困难。1949年,盐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仅为53元,人均银行存款余额只有0.5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盐城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状况大为改善,实现了从温饱逐渐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650元。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9.5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24.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8.1平方米。居民收入打破了工薪收入几乎是居民家庭全部收入的单一收入格局,形成收入多元化格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饮食注重鲜果、鲜菜和鱼虾等多样化合理搭配。彩电、空调、电脑等家用电器普及寻常百姓家,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55%,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一 方 凤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