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00K12926869E/2006-04147 组配分类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盐城市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06-09-29 00:00:00
文号 盐政发〔2006〕219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时效 有效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委、办、局,市各单位:
为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步伐,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通知精神,结合盐城实际,特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象事业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要素之一。我市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暴雨、龙卷风、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城乡公共安全和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我市西处里下河腹地,东临黄海,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防御能力先天不足,气象防灾减灾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我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气候资源、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经济、环保与生态价值。随着长三角经济的拉动,我市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初步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为防灾减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
1、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针对我市气象监测的薄弱环节,要大力加强包括环境气象观测在内的气候观测系统、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卫星遥感系统、雷电定位及大气电场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沿海、里下河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和城市中小尺度加密观测系统以及设备运行保障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基于大气层不同层面观测相结合,固定和移动并举的全天候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要大力推进气象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建成贯通全市各地各部门气象信息高速传输网络,加快气象信息海量存储、分发共享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建设,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和分发能力。
2、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预报预测水平,重点加强短期和短时预报的准确率。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综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做好影响我市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警报。以数值预报为基础,重点加强雷电、大风预警业务系统及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开展精细化研究,努力实现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确预报。
3、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组织协调顺畅、部门分工明确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强化对台风、暴雨、大风、冰雹、洪涝等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鉴定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城市积涝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4、建立健全公共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服务系统。二是强化滩涂、海洋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会同海事、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加快建立专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为海洋捕捞、滩涂开发、海上营运、港区建设等提供实时气象服务。三是加强城市和交通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卫生、环保、市政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要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高速公路低能见度、积雪、结冰、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四是力口强雷电的防护和监测工作。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明电\[2006\]28号)文件精神,认真执行防雷设备设施定期检测制度。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主动接受气象部门的监督,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五是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各地、各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发布与传播渠道。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新闻媒体和电信运营企业要积极配合气象主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5、加强气候资源利用评估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作业体系,增强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防范,积极开展人工消雹、人工增雨作业。二是积极开发气候资源。组建我市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三是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避免因城市气候资源遭受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积极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机制和体制建设
(一)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根据国家气象法律法规,结合盐城实际,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护、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候资源开发与保护、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等方面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事业发展。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
(二)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各县(市、区)要将地方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要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激励研究型业务人才成长的相关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气象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地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经费支持。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科技进步。积极开展科技公关,重点加强灾害预警及防御应急服务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建立多渠道的气象科技投入机制,合理安排重大气象重要气象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经费。
四、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相关部门要将气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气象资源。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依法管理我市涉及气象领域的各项活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建立气象事业发展的联合协调机制和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并共享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各级各部门要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全市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盐城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三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