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00014355144A/2023-24690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23-09-21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时效 有效

关于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关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系统提升,奋力跨越赶超,现就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重点突破、壮大产业主体,着力提升产业发展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破除瓶颈障碍,充分释放文旅产业生产力。

—坚持质量效益。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加强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提高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品牌特色。秉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增强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坚持集群发展。以系统性思维谋划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由“零散”向“链式”突破,从“链式”向“集群”提升。

(三)目标定位。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5%,旅游总收入力争600亿元,游客接待量力争5000万人次,文旅产业力争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沿海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高地等建设成效显著。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一廊一核三区四带”文旅产业发展格局。“一廊”即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把世遗文化、世遗符号、世遗故事融入要素体系建设,构建线多点,一干多支”开放型世遗消费空间。“一核”即立足主城区,强化城市核心区主体功能,发挥盐都、亭湖文旅集散、购物、体验、住宿等产业链功能,加快盐南高新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创意经济发展。“三区”即加快提升东台、大丰文旅融合,建湖、射阳文化传承,阜宁、滨海、响水文化制造3个片区建设。“四带”即打造“中部串场河文旅融合示范带”“西部湖荡非遗传承创新带”“北部黄河故道乡村旅游带”以及“新四军红色文化传承带”。

(二)加快重点工程突破

1、文化产业“六个一”提升工程。提升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规模。力争2025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净增超百家,新增营收超百亿元文化企业2、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提升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质量。着力发展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内容创作生产3个优势产业,培育突破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装备生产3个潜力产业,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一批重点文化园区发展能级。推动16个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特色化发展,鼓励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平台,突出主业,提高园区集聚发展水平。提升一批重点文化街区特色。打造一批“古风国潮型”“文旅融合型”“艺术创意型”等风格的文化街区,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形成文化消费示范。提升一批重点镇(村)文化产业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力发展创意设计、乡村演艺、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提升一批数字文化竞争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展示、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数字文化装备实力,推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方式转型升级。

2、世界级滨海旅游廊道打造工程。打造“3+2”核心产品。“3”是麋鹿生态旅游度假区、丹顶鹤旅游度假区、条子泥分别聚焦“麋鹿”“丹顶鹤”“勺嘴鹬”,围绕主题展示、市场补缺、创意提升等短板拉长,加快研学游、小众游、度假游等产品培育,强化发展支撑。“2”是策应长三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和黄海新区“一南一北”盐城两大战略空间,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标准,全力打造斗龙港和月亮湾两个度假区节点。做美“1+1+5”配套。放大“1”条沿海旅游公路的串线联动功能,发挥“1”个东台长三角康养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掠港、斗龙港、黄沙港、新洋港、翻身河渔港“5”个渔港小镇建设,构建蔚蓝海洋、金色滩涂、青葱大地、火红生活立体呈现的滨海生态新景观。

3、旅游补链强链工程。拉长产业链。以21家4A级以上景区为“链主”,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功能。围绕“吃”,举办美食节、打造美食街、挖掘美食文化等,推出一批代表盐城的美食旗舰店、体验店、连锁店,打响盐城“八大碗”、东台鱼汤面、建湖“九龙九鲜”、盐都“纵湖八鲜”、掠港海鲜、黄沙港海鲜等河湖海“湿地三鲜”品牌,打造“一县一”特色。围绕“住”,规划建设一批主题酒店、精品民宿、乡村客栈、青年旅社等特色住宿业态项目,通过自建、加盟等方式积极引进一批高端酒店品牌,力争2025年基本满足游客住宿需求,高星级酒店县域全覆盖。围绕“行”,开通重点客源地旅游专列,优化提升8条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快速推进高铁站集散中心、自驾租车异地还车服务点网点等配套建设,做到景区、酒店、集散中心无缝对接,构建“快进漫游”旅游交通体系。围绕“购”推进文创产品量产化和量产产品文创化,鼓励地方企业参加国家级旅游商品大赛,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游客必购文创产品,在集散中心、景区园区、城市商圈等地布局一批文创产品销售体验店,提升“盐之有礼”的品牌影响力。拓展产业面。全面梳理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产业目录,积极拓展“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发展要素。按照功能社区化理念,推动美团小店、无人超市、24小时药房、共享单车等项目入驻,聚焦中青年群体消费需求,打造网红线下版景区。黄海森林公园、斗龙港、大纵湖、九龙口等旅游度假区全面拓展音乐、研学、种球、婚庆、花艺、影视、演艺、运动等关联业态发展。壮大产业群。以19个旅游园区为载体,不断壮大旅游企业、旅游产品规模,力争打造10个1亿元以上、9个5000万元以上产业集群,构建相对集中、相互配套、相互依存的产业发展生态,夯实全域旅游产业支撑。

4、产业融合工程。发挥文旅产业渗透力强、融合度高、跨越性广特点,加快培植“文旅+”产业。“文旅+农业”以培植乡村旅游业态为突破口,加快东台、盐都以及黄河故道片区等乡村旅游集群建设,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力争新增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6-8家。“文旅+教育”落实文旅部、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培植打造一批研学游精品线路,搭建“文教合作”场馆平台,常态化推进场馆实践教育课堂服务,着力拓展以市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为核心的学校“第二课堂”,升级打造“盐学”品牌。“文旅+科技”围绕线上线下“双赛道”,加快文旅产品数字化转型。精准运用城市驾驶舱文旅分舱,提升产业发展信息化水平。打造长三(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支持东台西溪、大丰知青农场、大纵湖等影视基地建设,加快融媒体中心、创意经济等业态发展,着力构建数字文旅产业链,力争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对文化产业贡献度超25%。“文旅+体育”用好湿地世遗名片,发挥百河之城资源优势,持续办好“景区+”盐城马拉松赛、龙舟赛、沿海湿地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性活动,打造长三角最具有影响力的美丽赛道。“文旅+商务”加快西溪结发街、新丰920、盐镇水街、建军路商圈、中韩文化街区等20个文化特色街区建设,聚焦夜经济发展,推出“夜游”“夜娱”“夜食”等系列产品,厚植城市底蕴,提升消费能力。

5、品牌创塑工程。以创建倒逼改造提升,以品牌激励发展提质,加快提升产品影响力。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台、盐都、射阳、亭湖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湖、阜宁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景区,荷兰花海、九龙口、西溪争创5A级景区,欢风花街、马家荡、梨花语、云梯关争创4A级景区,实现全市4A级景区全覆盖、5A级景区进位次。旅游度假区,黄海森林公园、斗龙港、大纵湖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洋湾、月亮湾、日月岛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一批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盐城特色的精品力作,参加国家、省重要文艺赛事,力争“盐城出品”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等全国性文艺奖项。其它方面,东台市、盐都区、盐南高新区、荷兰花海、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盐南高新区争创省级文旅消费示范单位,唐渎里争创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新弄里、渎上老西门、朝阳街、天仙缘、淮剧小镇争创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加强政企协作,实施“精准大上海、主攻长三角”营销战略,创新手段、丰富载体,全力抢占沪苏常等重点客源市场,打响“到盐城嗨周末”“四季盐城”等活动品牌,以多层次、全产业链品牌体系,支撑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培植壮大产业主体

1、发挥集聚效益。优化体制机制。加强16家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19家旅游园区平台建设,坚持“八有”园区建设标准(有专门班子、有具体规划、有资质企业、有招商队伍、有龙头产品、有配套体系、有考核指标、有扶持政策),提升管理能力,强化服务质量,推动各类要素高效集聚。突出特色定位。围绕园区特色、发展定位,招商布局、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的文旅业态,加快“一园一特”主导产业打造,推动差异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2、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围绕度假、康养方向,编制全产业链招商地图,鼓励招引世界、国内知名企业,推动社会资本与国有平台深化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业态、好项目。加快项目建设。围绕要素供给,对每年排出的5000万元以上重点文旅项目、省重点文旅项目、市重点领域关键项目跟踪推进,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突破重大项目。围绕文化产业“六个一”提升、世界级滨海旅游廊道打造等主攻方向,加快突破行业头部企业和关键项目,各县(市、区)每年招引亿元以上文旅项目1个以上,打造更多唯一、第一拳头产品。

3、激发主体活力。围绕“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主线,培大育强市场主体。扶持小微企业。拓宽准入渠道,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用好普惠性纾困政策。鼓励文创、餐饮、旅行社等企业通过加盟、代理等方式扩大规模。培植规(限)上企业。针对景区、酒店等重资产企业特征,鼓励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混改等方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投资和精准运营,加快升规入限步伐。

力争到2025年,升规入限企业数量增长20%。壮大骨干企业。全力培育燕舞集团等一批国有文旅公司,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不断壮大企业规模。落实”一企一策”方案,鼓励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挂牌,不断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三、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工作协调机制,组建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委宣传部、市发改、教育、科技、工信、公安、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农业农村、商务、文广旅、市场监管、体育、统计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工作,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强化发展责任担当。

(二)强化人才支撑。加强高端引才。依托国家人才计划、省“双创计划”、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加大旅游职业经济人等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招引力度。注重本土育才。发挥本地高校优势,建立健全“工匠”人才培养机制,加快非遗国际学院产业基地建设,构建研学产销一体化平台,培养更多非遗工匠和大师。加强实用型旅游人才定向委托培养,畅通留才、育才、用才通道,构建人才、项目共生共长培育机制,打造“挖不走”的人才队伍。借力智库“外脑”。加快黄海湿地研究院、黄海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等专家智库建设,厚植人才智力支撑。

(三)创新政策保障。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素需求,

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专项激励政策,更大力度发挥文化、旅游财政专项资金杠杆作用,着力发挥部门服务聚力效应,在项目招引、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环境打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推动质量、总量、速度、特色等方面加快提升,优化产业发展质效。

(四)聚焦考核动。加强文旅产业统计工作,定期公布各县(市、区)文旅产业统计数据。将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园区等考核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制定配套考核办法,加大考核权重,科学评价发展成效,全力引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