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问答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7-18 09:59


1.中医食疗
由于梅雨时节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容易出现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黏腻不爽等症状,因此,梅雨季节宜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茯苓、山药、冬瓜等。
2.艾灸
在中脘、下脘、关元、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有祛湿、增强体质的功效。
3.穴位按摩
中医穴位按摩也可以祛湿,推荐三个穴位。
丰隆穴: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
足三里穴: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适用于痰湿困脾的人群。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脐连线中点(脐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位上揉2—5分钟。
4.中药足浴
中医认为,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越有必要,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推荐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经验方:佩兰、石菖蒲、藿香、苍术、草豆蔻、草果六味中药各15g,水煎取液,足浴,每晚1次,特别适合于梅雨季节寒湿困脾的人群,表现为四肢乏力、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5.穴位敷贴、刮痧、拔罐
这三种中医外治疗法都是效果比较直观的改善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祛除湿气,达到保健的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