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识

发布日期:2024-05-29 10:25 来源:2023盐城年鉴 字体:[ ]

中国海盐历史文化名城  盐城因盐而兴,以“环城皆盐场”得名,是一座以盐为名的城市,其文化精髓积淀的是海盐古韵。虽然昔日的海盐繁华已风光不再,但与其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海盐文化遗存,如范公堤遗址、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溪盐仓监遗址、张士诚起义北极殿遗址、王艮“东陶精舍”遗址、海春轩塔、古庆丰桥、富安明代民居等,仍俯拾皆是(约860多处);沿串场河沿线如盐渎、盐城和各种称谓的墩、亭、场、灶、仓、团、锅、丿、滩等源于海盐文化的数百处地名,已成今人读取海盐文化活的“化石”。以“团”为名,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因“灶”得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总”,是盐场灶民聚居单位,沿海乡镇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扬名的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场便仓所在地;以“丿”为名的有曹丿、潘丿等镇。“串场百里皆盐场”。贯穿市区的串场河,曾经是串联各盐场的运盐之河。围绕串场河打造的国家AAAA级海盐历史文化景区,包含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其银白色的建筑如晶莹剔透的盐晶堆积于串场河畔,向世人诉说着盐城的海盐历史;景区内,既有“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古盐民生活场景的再现,又有古水街小桥流水、青砖灰瓦,反映古盐民市井生活繁华的风情,也有东进路文化休闲美食街的繁华和盐渎公园水绿生态的韵致。白色的海盐文化,已成盐城城市文化的重要精髓。

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盐城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40年10月,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开辟以盐阜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11月下旬,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由海安移驻盐城。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庄严宣告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随后中共华中局在盐城成立。至此,盐城成为整个华中抗日的政治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新四军选择盐城,中共华中局选择盐城,既有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有盐城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当年,许多从皖南突围出来的同志,历尽艰辛来到盐城,重新投入战斗。许多民主人士、文化名人、青年学生纷纷从敌占区、大后方,冲破封锁和阻挠奔赴盐城,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华中党校、鲁艺华中分院、抗大五分校、江淮日报社、江淮银行及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学救会、新安旅行团等抗日团体组织纷纷建立。“新的苏北、新的盐城”蓝图初具规模,盐阜抗日根据地由此引领华中、辐射全国,在各抗日根据地影响深远。新四军这支铁的队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维护团结、执纪严明,艰苦朴素、不怕牺牲的新四军精神。五年的盐城抗战,仅新四军三师就对敌作战4700余次,歼敌6万余人,削弱日伪军实力,钳制日军在华中力量,支援抗战正面战场。新四军在盐城的抗战,离不开英雄城市的卓越贡献。“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生动描述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深情。兵民是胜利之本。1944年年初,盐阜地委开展参军运动,一个月时间,全区即有7000余人应征。“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在当时的盐阜区广为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华中工委纪念馆等一批承载红色记忆的纪念设施相继建成,248处红色遗存、98家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烈士命名镇村构筑特色红色版图。盐城以新四军文化为资源优势,主打红色文化品牌,创建革命历史文化名城。建军路作为集中展现新四军文化的景观轴和人文串联轴,精心打造出反映新四军文化的各种主题建筑和景观小品,其中新四军纪念馆是国内最全面、最系统反映新四军抗战史的综合性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旅部列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地  盐城市海岸线绵延582千米,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拥有广袤的滩涂、独特的辐射沙脊群。盐城黄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类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繁殖地,受胁物种数23种;是极危物种勺嘴鹬超过90%全球种群的栖息地、换羽地,是小青脚鹬、大杓鹬、黑脸琵鹭、大滨鹬、黄嘴白鹭的重要栖息地,是黑嘴鸥的繁殖地,也是全球丹顶鹤60%以上种群的越冬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黄海潮间带栖息地”评估报告,在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16处潮间带水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中,有7处区域位于黄渤海区域,其中盐城市黄海湿地是面积最大、重要性最高的一块,对整个迁飞路线的贡献位列全部1030个重要候鸟栖息地第三名。2019年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盐城黄海湿地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首项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型自然遗产、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  盐城市位于长三角北翼,与上海市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紧密的现实联系,素有“北上海”之称。盐城市307平方千米的上海农场是上海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盐沪两地产业和人口关联密切,盐城三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上海有合作关系,上海13.7%的流动人口来自盐城,盐城籍新上海人超过百万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江苏与上海首个省级层面合作园区。在盐城市投资的上海市企业接近500家,上海电气、光明集团、临港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加快集聚,形成以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核心的离岸研发新模式。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盐城市成为27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之一,是江苏苏北唯一被纳入的城市。盐城市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定位,在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中谋篇布局,突破行政区划等级限制,提升城市等级和核心竞争力,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2020年12月30日,盐通高铁通车,盐城市实现全面融入上海市1小时经济圈。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省际合作园区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库。

淮剧杂技之乡  盐城既是淮剧发源地(有“淮剧之乡”“现代戏之乡”之称),又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盐城的淮剧和杂技,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初为盐阜民间生活小戏,由当地流行的农民号子“儴儴腔”和田歌“栽秧调”发展成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的“门叹词”,通常与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以竹板击节,时称“二可子”,主要唱调是由“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发展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唱调也相应吸收徽戏的唱腔并加以变化,创造出“靠把调”(又称“老徽调”),进而逐渐形成具有盐阜地方特色的淮剧。早期的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多半是曲牌连缀结构,尚未采用管弦乐器。民国时期,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在“香火调”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创作新调,因二胡是以琴弓拉奏,故名“拉调”,其唱腔板式又有新变化、新发展。此时,因李玉花、董桂英等一批女演员出现,淮剧表演艺术得到较大提高,流行地域也从盐城市、阜宁县、淮安市、宝应县、泰州市、兴化市等地逐步扩大,迅速辐射到苏南。1912年,淮剧艺人何孔德、何孔标、陈达三等人将淮剧推广至上海,很快又在沪皖浙等地流行。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基础上新创“自由调”,使淮剧唱腔的表现力更为增强。此后,著名演员何叫天又创“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自由调”。盐阜文工团“淮戏研究组”在创作演出大量现代戏的同时,吸收扬剧“小开口”的曲调,新创“新淮调”“新悲调”等唱腔,使淮剧唱腔更为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淮剧作为江苏六大地方剧种之一,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并演出《小镇》《小城》《谷家大事》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经典剧目。年内,淮剧《范公堤》入选2022年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盐城的杂技历史亦十分悠久。明初,盐城“十八团”已是闻名遐迩的杂技之乡。清初,出自当地的杂技艺人凭借自己的绝活享誉东南沿海,有的远涉海外传艺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十八团”艺人创造的许多传统杂技,尤以气功、顶技、蹬技、爬竿、三上吊、走索、舞狮等出名。如今,盐城市杂技团经常应邀参加国际赛事,《扇舞丹青》《小桥流水人家》等一批特色节目在国内外影响很大。2022年,杂技《炼——倒立技巧》斩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