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是总书记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开出的良方。盐城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坚持将现代农业作为全市的三张名片之一进行打造,粮食总产常年保持在140亿斤以上,以占全国0.6%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肉类、2%的蔬菜、2%的水产品和3%的蛋类,是长三角中心区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具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厚实土壤。
当前,全市上下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摆上突出重要位置,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良种为要增强育繁推一体化能力
近日,盐城农业“芯片”取得新突破。“和盈黑鸡”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盐城自主培育的首个畜禽新品种,填补了盐城畜禽新品种培育历史空白。
种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盐城充分发挥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优势,深化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发展。
品种选育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努力提高沿海地区农科所、盐都农科所等公益性育种和神农大丰等种业龙头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和水平,提升自有品种市场占有率。加强与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大等优势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强化水稻、小麦、黑猪、湖羊、黄颡鱼等种业重大品种技术协作攻关,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
良种繁育上,持续推进大丰区、建湖县、阜宁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特色优势种苗中心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发挥全国食用菌菌需物资集散地、中国蟹苗之乡优势,加快良种产业化开发,提升良种繁育水平。2023年,盐城两系超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占全国65%,蟹苗大眼幼体产量占全国75%以上,现代种业产值超200亿元,总量全省第一。未来,盐城将依托已形成的制种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将“小种子”发展成“大产业”。
良种推广上,加大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各地秉持“一主两辅”原则,合理明确一个当家优良品种,搭配1至2个辅助品种。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畜禽生产良种率达95%,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良法增绿加快绿色高效技术推广
当前,各类绿色创建行动在盐城大地方兴未艾,建成国家级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区1个、中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3个;创成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家、国家级水产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示范区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向“新”启航,逐“绿”前行。盐城大力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合作,努力协同研究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绿色化技术模式,助推农业绿色转型。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依托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创建等项目,集成推广绿色高效化肥农药施用新产品、新技术,加快高效节约型施用机械替代步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施用总量。计划到2025年,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较2020年削减3%、2.5%。
发展生态循环技术模式。推广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设施设备先进的现代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完成50.7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充分发挥海上粮仓优势,优化沿海养殖布局,推广虾蟹贝立体多营养层级混养、浅海贝藻立体生态养殖等技术模式,积极探索“新能源+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打造新的蓝色增长极。加快构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为主要路径,积极拓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污染源”向“营养源”转变。
强化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以稻麦为重点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国有企业先行先试,加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难题,积极拓展秸秆多形式利用途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
良机增效推进农机全程全面升级
银宝集团在步凤镇建成5000亩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大中农场建成7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其中1600亩实现农机作业无人化;建湖、滨海、响水、东台等地建成无人农场示范点……目前,盐城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96.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秸秆还田机等均超过2万台,拥有耕整、播种、植保等智能农机1.2万余台。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5%,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4.2%。
为了在良机上求得更大突破,盐城持续深入实施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强化设施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特色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提档升级。
推动农机智能化。积极争取省级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探索应用智能灌溉、自动驾驶、无人飞防、智能监测等现代化技术,推进耕、种、管、收各环节向无人化模式迈进,着力打造“一人万亩慧种田”模式。加大智能农机推广力度,通过“盐农云”实质性应用,推动作业监测终端数据信息“入网上云”,建设应用好农机数字化档案,力争在智能农机普及、实际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化应用水平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农机绿色化。加快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机插秧、清洁热源烘干、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率先探索低碳农机发展模式,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化发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推动农机特色化。在稻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实施油料全程机械化攻坚行动,在沿海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区)加强油料宜机化品种、适宜机具、轻简化农艺的综合试验示范,切实提升油料作物机械化水平。加快补齐果蔬桑采收、水产起捕、畜禽产品收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短板。计划到2025年,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至70%以上。
良田为基打造生态高产示范样板
粮食要高产,良田是保障。近年来,盐城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29万亩,在耕地内的高标准农田878.7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75.4%。同时,全面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示范,引导村集体将连片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全市规模经营比重达69.5%。
为了在良田上持续突破,盐城主攻产出高效化,量质并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致力把良田建设成高产田、生态田、智慧田,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打造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以“农田连片平整、灌排设施配套、耕地质量优良、田间道路通畅、农田生态良好、智能程度较高、生产方式先进、综合效益持续”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充分挖掘沿海盐碱地土地后备资源潜力,探索推广“以渔降盐治碱”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
打造永续发展的生态田。积极探索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利用现有沟、渠、塘或河滨等,建设肥水收集池(塘)、生态调蓄塘、生态拦截沟渠及再利用设施等,进行农田退水净化再利用,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加强农田尾水净化治理,实施水质智能化检测和设施控制,实现农田尾水生态排放、循环使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
打造数字赋能的智慧田。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实现农作物类型、耕作方式、种植面积、作物长势和作物产量等动态监测。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应用智能节水灌溉和数字化耕作系统,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