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

发布日期:2023-05-12 04:41 来源:盐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字体:[ ]

中国海盐历史文化名城 盐城因盐而兴,以“环城皆盐场”得名,是一座以盐为名的城市,其文化精髓积淀的是海盐古韵。虽然昔日的海盐繁华已风光不再,但与其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海盐文化遗存,如范公堤遗址、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溪盐仓监遗址、张士诚起义北极殿遗址、王艮“东陶精舍”遗址、海春轩塔、古庆丰桥、富安明代民居等,仍俯拾皆是(约860多处);沿串场河沿线如盐渎、盐城和各种称谓的墩、亭、场、灶、仓、团、锅、丿、滩等源于海盐文化的数百处地名,已成今人读取海盐文化活的“化石”。以“团”为名,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因“灶”得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总”,是盐场灶民聚居单位,沿海乡镇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扬名的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场便仓所在地;以“丿”为名的有曹丿、潘丿等镇。“串场百里皆盐场”。贯穿市区的串场河,曾经是当年串联各盐场的运盐之河。围绕串场河打造的国家AAAA级海盐历史文化景区,包含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其银白色的建筑如晶莹剔透的盐晶堆积于串场河畔,向世人诉说着盐城的海盐历史;景区内,既有“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古盐民生活场景的再现,又有古水街小桥流水、青砖灰瓦,反映古盐民市井生活繁华的风情,也有东进路文化休闲美食街的繁华和盐渎公园水绿生态的韵致。白色的海盐文化,已成盐城城市文化的精髓。

红色热土——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盐城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40年10月,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开辟以盐阜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11月下旬,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由海安移驻盐城。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庄严宣告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随后中共华中局在盐城成立。至此,盐城成为整个华中抗日的政治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新四军选择盐城,中共华中局选择盐城,既有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有盐城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当年,许多从皖南突围出来的同志,历尽艰辛来到盐城,重新投入战斗。许多民主人士、文化名人、青年学生纷纷从敌占区、大后方,冲破封锁和阻挠奔赴盐城,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华中党校、鲁艺华中分院、抗大五分校、江淮日报社、江淮银行及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学救会、新安旅行团等抗日团体组织纷纷建立。“新的苏北、新的盐城”蓝图初具规模,盐阜抗日根据地由此引领华中、辐射全国,在各抗日根据地影响深远。新四军这支铁的队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维护团结、执纪严明,艰苦朴素、不怕牺牲的新四军精神。五年的盐城抗战,仅新四军三师就对敌作战4700余次,歼敌6万余人,削弱日伪军实力,钳制日军在华中力量,支援抗战正面战场。新四军在盐城的抗战,离不开英雄城市的卓越贡献。“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生动描述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深情。兵民是胜利之本。1944年年初,盐阜地委开展参军运动,一个月时间,全区即有7000余人应征。“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在当时的盐阜区广为流传。这样一段辉煌历史,足以让盐城人民引以为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华中工委纪念馆等一批承载红色记忆的纪念设施相继建成,248处红色遗存、98家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烈士命名镇村构筑特色红色版图。盐城以新四军文化为资源优势,主打红色文化品牌,创建革命历史文化名城。建军路作为集中展现新四军文化的景观轴和人文串联轴,精心打造出反映新四军文化的各种主题建筑和景观小品,其中新四军纪念馆是国内最全面、最系统反映新四军抗战史的综合性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